为防止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出事”,广州一所小学禁止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活动,学生如果要上厕所,则要手拉手结伴而行。(《广州日报》11月15日报道)笔者认为,该小学的这一禁止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活动的做法,非常不可取。一纸禁令的出台,固然有校园场地的局限、保“安全”等不得已的苦衷,但这绝不能成为禁止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的理由。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学生在完成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后,紧张的大脑需要暂时休整,此时,学生们就应该走出教室活动十分钟,做几个深呼吸,伸伸懒腰。这不仅利于孩子们生理健康发育,也能缓解心理压力,并让学生能重新以饱满的情绪、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
相反,如果学生课间仍然伏在课桌上,让劳累了一节课的大脑继续沉浸在刚才的课堂上,头晕脑胀、昏昏沉沉,恐怕非但达不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还有可能因长久缺乏运动而脖子酸软、四肢无力,从而导致身体素质每况愈下。
谁都知道,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学校就应该承担起无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其中自然也包括安全教育。面对极易发生的安全问题,校方应提高警惕,加大安全管理力度,逐一排除校园内存在或潜在的一切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对学生安全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时时处处提醒学生,甚至在课间或放学时指派专门老师重点监督,对有危险的行为或动作的孩子及时制止,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确保孩子们的安全。绝不能靠“禁止活动”和“捆住手脚”,更不能靠“圈教”和“压制”来打磨掉孩子们的蓬勃朝气,以达到确保“安全”的目的。
况且,嬉笑玩闹、蹦蹦跳跳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可爱之处。把小学生“圈”在教室里,不许随便活动,即便会“大大降低出事故的概率”,但如何能保证学生轻松、自由、快乐地成长呢?我们又如何能奢望“圈教”出来的学生成为素质一流、能力卓越、肩负历史重任的栋梁之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