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武昌某中专的一位班主任从今年9月份开学起,在班上开始试行“末位制”:每月月末,由全体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结合每名同学的日常表现,选出全班公认的“末位生”,并当场“唱票”公布结果。
很多人对“末位淘汰制”并不陌生,这种方法在企业里经常被使用,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可现在学校让学生投票选出“末位生”,实在是一种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手段。
“末位生”的标准是什么?恐怕还是学习成绩。给学生打上“末位生”的标签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作用?或许在一些教师看来,这是“激将法”。笔者却认为这些“末位生”很有可能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有这样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够使行者脱去裹在身上的棉衣。无论北风怎样吹,都无法吹开行者的棉衣,反而使行者用棉衣将自己裹得更紧。太阳出来了,它用温暖的阳光和煦地照在行者的身上,行者越走越热,不知不觉地脱去了身上的棉衣。评选“末位生”是一种教育暴力,比北风更残酷也更无力,这种方法不但不能让学生“脱”掉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良习惯、“脱”掉自己对待学习的不认真态度,反而会伤害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不健康的心态将自己“裹”得更紧,对学习更加排斥。
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目的是春风化雨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给学生打上“末位生”的标签,是践踏神圣教育的“暴力行为”。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以学生为本的原点出发,探索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少些简单粗暴,多些宽容细致,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