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中大将把17座百年红楼打造成一片“高尚生活休闲区”,里面会建有咖啡馆、旅馆及私房菜馆,预计在明年9月完成。(《信息时报》11月13日)
中大为何想到将这些省级文物打造成休闲区?这种做法会不会引起社会争议?对此,中大的几位校领导给出了理由:其一是国外稍有名气的高校都有一个品牌用品店,打造有文化感的购物环境、购物场所。中山大学也需要这样的“大气”。其二是学校的目标是给师生提供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思想碰撞的场所。校外来了客人,也可以在这个优雅的环境中进行天马行空的“舌战”。其三是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不然长年累月空在那里荒了反而不利于古建筑的维护,学校每年为这批古文物的保护要花不少的钱。开发了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开支。
中大开发百年红楼的理由无疑是充足的,其设想也符合当前市场化经营的思维逻辑。不过,坦率地说,百年红楼打造成“高尚生活休闲区”后,能否达到学校的设想和要求,能否展示出大学的大气,能否引导师生在此产生思想的碰撞,能否实现大学品牌化的文化氛围,能否依托开发红楼获取收益进而再反哺到对红楼的保护上,这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百年红楼,已经寂静百年,百年寂静的历史,也证明了红楼存在的价值。在这里,不妨做一下深入探讨。首先是将红楼打造成“高尚生活休闲区”后,百年寂静的红楼,还能否保持原有的寂静?显而易见,开发后的红楼,将呈现灯红酒绿的状态,喧闹的气息显然将破坏这里原有的寂静。其次,喧嚣的市场气氛是否还适合师生们的思想交流?商业化的气息是否会冲淡学术的争论?对于这一问题,相信很多人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商业化的场所,只会有利于商人们的谈判,而并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如果学术交流、思想交流需要靠吃喝来完成,显然也是在冲淡学术交流的价值,使学术交流陷入庸俗。第三,就是开发红楼会不会破坏原有的设施,开发出来的红楼经济利益最终能否再用到红楼身上?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就如同把我们的厨房搬到了教室一样,锅碗瓢盆显然与桌椅板凳的格调不一致,由此红楼未来的命运堪忧。
其实,百年红楼之所以享誉百年,关键在于其幽雅、寂静、飘香,关键在于在此凝思、交流,能够产生思想的共鸣,激发博大情怀。既然红楼已是百年的寂静,百年的文化积淀,我们又何必去刻意打破这个传统的、朴素的寂静?又何必将红楼以市场化的手段来经营?难道在寂静的夜空里,在寂静的气氛中,教授们再也产生不了思想的碰撞?难道非得在喧闹的市井氛围中才能使思想升华,观念推陈出新?
由此来看,中大开发百年红楼的“理由”显然值得推敲,起码用能够引发师生们的“思想碰撞”作依据,多少有些勉强。而用开发红楼的收益来弥补保护红楼经费上的不足,则更是缺乏现实依据。开发红楼的最大隐患就是伴随着开发,对文物实施有效破坏,而以先破坏的代价再去实施保护,也很难让人心服口服。或许用不了多久,经过烟熏火烤,百年红楼的生命力也就差不多了。此时,开发百年红楼的良好愿望岂不将是事与愿违?而一旦百年红楼遭受损失,请问,届时谁又该来承担这个历史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