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北京想看音乐演出,之前只有两种选择:体育场和酒吧。体育场的演出都是些高质量的大型演出,而在酒吧里的演出则大部分是摇滚乐演出。对大众来说,体育场的演出门票都较贵,酒吧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也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如今,livehouse这种新的演出形式开始形成了音乐消费的新现象。
Livehouse其实就是在传统的体育场与酒吧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点,门票相对便宜,演出质量也有保证,更不用担心你看得正高兴的时候有服务员跟你推销啤酒或者端着果盘从你身边挤过。好的现象是,新一批的livehouse场地普遍以门票消费为主要收益来源,不再用“强制性”的最低消费作为主要赢利手段,而是实打实地以演出为场地的主要服务内容,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舞台的硬件完善上。
新一批的livehouse在经营策略上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些场地规模较小的livehouse会专注于某一类音乐类型的演出,试图营造自身的独特氛围;而场地较大一些的演出场地则是跨越不同的音乐类型,从当红的主流明星到深受文艺青年追捧的另类艺术家,以此来吸引不同类型的乐迷群体。
不过,如今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几间较大的livehouse轮流将国内的艺人资源几乎邀请了一整遍之后,内地演出资源的匮乏日益严峻。乐迷群体需要更多充满新鲜感的精彩演出。于是大家普遍将目光瞄准了港台地区和欧美艺人资源,“音速青年”、“以泪洗面”等国际传奇巨星纷纷踏上北京的演出舞台,也有张震岳、张悬等港台艺人争相在livehouse里做小型演出。
实际上北京作为唱片公司最为密集的中国城市,坐拥着中国最富裕的演出资源。但演出市场的软件资源匮乏问题,其实是与唱片行业的脱节有关系的。连年亏损的唱片行业,已经很少推出新的艺人,而老牌艺人的新唱片制作也是各家公司都闭口不谈的尴尬问题,而缺乏新陈代谢的唱片行业导致演出资源的自我更新过慢,迫使各家livehouse不得不去邀请路途遥远价格昂贵的外来和尚。
但外来和尚的经真的念得那么好吗?也不尽然。试问有多少来北京演出的乐队会再次来北京?又有多少乐迷是把这些外来和尚的演出当作告别演出对待的?市场承受度越来越高的北京,其实在需要经典老牌乐队的同时,也需要年轻的“外来“和尚来念念新经。
越来越多不同风格、不同水准的演出将登上北京的livehouse舞台,北京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livehouse,演出市场的“软件”也将是所有演出场地共同面对的问题,与拥有优秀策划能力的主题演出品牌合作,与本土唱片公司达成更有效的合作,以逐渐升温的演出市场带动唱片行业的新陈代谢,其实才是所有livehouse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