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优美的环境何以没能净化心灵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1-14 09:41:03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环境是重要的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正是因为环境的这种育人性,在现代的学校建设中,对校园环境的建设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漂亮的教学大楼、宽敞的校内道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美的花草树木,学校俨然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可事与愿违,如此美丽的校园环境,有的学生好像并不领情,乱写乱画、乱采乱踏,美丽带来的是他们更大的破坏欲望。为什么优美的校园环境没有起到应有的育人效应呢?

  校园环境之所以有育人的功效,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其原因有三:其一,校园环境是文化的载体。环境本身并不能育人,环境育人是因为环境中物化了人的精神内涵。所以只有根据学校自己行为选择标准(办学目的等)赋予环境以一定的文化色彩(即体现学校的价值观)时,这种环境才能有育人的功能;其二,校园环境的育人是隐性的。环境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环境对人有一股强大的心理暗示力量,如身处整洁清静的环境中,对不注意卫生的行为是一种无形的自我约束;其三,校园环境能调适学生心理。文化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一定需要而存在的,校园环境能发挥育人功效,也需要其能够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对学生身心发展起一定的调适、满足作用。如果校园环境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对学生来说就是无关的东西。

  回头看看我们的校园建设,尽管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校园环境得到了美化,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首先是校园环境的精神内涵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建设过程中只注重“档次”而忽视了“文化”,怎么样好看就怎么样建,什么风格流行就模仿什么风格,学校布局没有规划、建筑风格杂乱无章,更谈不到考虑校园环境中的精神内涵;其次,隐性功能显性化。本来校园环境是通过隐性的力量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但我们的建设者唯恐学生受不到这种影响,把隐性的功能显性化,学生看到的是种种告诫、提示:“别破坏这个”、“要爱护那个”,如此的告诫使得心理暗示力量变成了正面的强制说教;第三,远离学生心理。校园环境起作用需要学生的心理投入、需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而我们校园建设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校园的美丽与否并不是为了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学校的形象,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倒变成次要的了。这样的校园环境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校园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把教育理想与具体的环境有机结合,十分重视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通过亲身参与,培养学生对自然财富的珍惜态度,使他们爱护和充实已有的自然财富。在帕夫雷什学校毕业生的来信中经常有这样一些关切的询问:“我在毕业考试时栽的那棵苹果树长得怎么样了?”“您还记得那株开始要枯萎,经我们移栽后又复活了的玫瑰吗,现在情况如何?”“白俄罗斯朋友们寄给我们的那些花椒树都扎根了吗?”这些关切不仅表现出学生们对自然事物的喜爱,而且也表现出对一度进入过他们精神世界的事物的珍惜。当学生们参与环境建设后,每个人都成为了当事人,就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可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具有文化内涵、蕴含教育意义,属于学生自己的乐园。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