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7岁男孩阿尼安·塞莱斯特·考利在化学方面天赋惊人,6岁时已能答对相当于高中毕业会考水平的O-level化学科目的全部试题,眼下正准备挑战大学入学水平的A-level化学试题。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考利的父母开始在全球范围征询愿意接收儿子入学的大学。按说,对这样一位智力超群,且能为高校带来眼球效应的神童,高校理应求之不得地伸出“橄榄枝”,然而,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却十分理智地拒绝了神童进入高校的愿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蒂姆·怀特在见过神童后,对考利的化学天才盛赞有加,但南洋理工大学却未接收考利入学。怀特在解释拒绝的理由时说,对7岁孩子而言,实验室长凳太高,仪器架够不着,器皿则太沉了。
而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琼·弗里曼更是坚决反对考利父母想送其上大学的念头,认为这一决定是个可怕的错误,“把7岁孩子送进大学,那说明你没有把他当成一个人,而是一只作秀的小猴子。”
神童不能如愿地跨进大学学习,反映出的恰恰是孩子的学习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的问题。神童再有天赋,终究还只是一位尚在父母怀里撒娇的七岁孩子。过早地将其送进高校接受成人教育,只能让神童失去童年和快乐,抑制了神童的全面发展。
而我们时下的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那就是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一味地将孩子作为满足虚荣、追求功利的工具。六个月的孩子去“上学”、五岁孩子上EMBA班、十一岁的孩子“满头白发”、一次为幼儿购置万元课外书籍等等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只会成为一种“虐待”和“摧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