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美国的白领与中国的白领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1-12 10:00:59

  “白领本质上是个职业范畴,在中国用职业来划分阶层不甚妥当,因为在中国,职业与收入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因此用工资收入多少来判断某人是否白领存在问题。但是,如果用工资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属于中产阶层,则一点问题都没有。”

  前两天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关于工资与白领关系的信息,用工资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职业是不是属于白领,而且各地的标准差别很大,如上海的标准是5300元,北京是5000元,武汉则只要2680元,如此等等。

  开始看到这条信息觉得很新鲜,还以为是国家什么部门最新发布的标准,或者是什么科研机构在发表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但转念一想觉得有点问题。白领是人们对一大类职业的总称,以收入多少来划分是否白领就等于是说,不管你干什么工作,只要你挣到了多少钱,你就是白领了。以武汉为例,只要月收入在2680元以上就是武汉白领。这样一来,武汉的白领不仅会几乎包含从事所有职业的人们,而且肯定人数众多。其他地方估计也一样。

  白领(white collar)这个概念首先产生于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人开始用白领这个词汇来描述美国社会中一个新型职业群体或新型社会阶层的兴起。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于1951年出版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是研究白领的权威性著作。在米尔斯的心目中,白领是指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企业、政府、学校等各类机构、主要从事脑力工作的雇员。他把白领根据职业的不同进一步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企业经理、专业技术人员与部分办公室人员,构成白领的上层;白领阶层中的三个最大的职业群体——教师、商店与企业的推销人员、各种办公室人员,构成白领的中下层。

  与白领一词联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中产阶层。米尔斯正是用白领来解释中产阶层的变化的。他认为美国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白领阶层,而白领阶层形成“新中产阶层”的主体。20世纪以白领为主体的“新中产阶层”与19世纪美国的老中产阶层存在诸多不同。老中产阶层以有产的中小企业主为主体,而新中产阶层则以无产的各类高学历雇员为主体。美国新中产阶层取代老中产阶层的过程,本质上存在一个从有产化到无产化的过程。

  白领和中产阶层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在我国,人们一开始并没有像美国人一样把白领和中产阶层两个词汇作为不可分割的概念一同使用。白领一词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广泛流行了,随之进入我国的学术话语系统。而中产阶层一词的普遍使用则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白领与中产阶层两个概念在我国的先后出现与割裂使用,正是我国国情的体现,我们甚至还能从这里看出我国改革开放渐进的历程。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白领与中产阶层的关系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美国,白领已经成为20世纪以后形成的新中产阶层的代名词。我国因为是一个转型社会,白领与中产阶层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关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周晓虹教授是我国研究中产阶层的专家,他认为我国的中产阶层,现在形成的是一种新老中产阶层并进的局面,即我国的白领只是中产阶层的一部分而远不是全部,因此他主张把我国的中产阶层叫做“杂领”。这就是说,在我国,白领与中产阶层两个概念是可以分开使用的。

  白领虽然在美国可以等同于中产阶层,但它首先是一个职业范畴,表面看起来与意识形态并无多大瓜葛;由于美国职业与社会分层存在比较单纯的关系,才使得以职业为依据来进行阶层分析具有可行性。正是白领的这种非意识形态特点,使得它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可以畅行无阻,中产阶层可就大不一样了。正是中产阶层的这种特点,使得对它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

  回到前面说到的有人用工资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属于白领的问题,有必要再来总结一下。白领本质上是个职业范畴,在中国用职业来划分阶层不甚妥当,因为在中国,职业与收入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因此用工资收入多少来判断某人是否白领存在问题。但是,如果用工资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属于中产阶层,则一点问题都没有。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