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随着其群体的壮大和逐步进入社会而引起专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由此诞生了独生子女大军,目前,其“先头部队”已经进入社会,而在城市中小学,则几乎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因此说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对整个社会影响重大并不为过。
调查研究表明,整个独生子女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具有更聪明、更富创造性的特性,但在同时,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父母等的过多宠爱,又使他们具有任性、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和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因“独生”这一特点,决定了其群体独特的心理特点。集合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大致归纳有如下两方面:
其一就是整体而论,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智力发育好、更富创造性。国内外很多调查研究都证实,发现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子女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也显得更富有教养,对社会事业更为敏感。
究其原因,一般地讲就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独生子女拥有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学习训练条件。生活在营养多、安抚多、知识多、期望多的环境里,使他们形成了活泼、开朗、自信、好学上进、对成人充满信任的性格特征,智力发展水平也较高。
而在同时,独生子女群体也表现出一些性格及心理上的偏差,正如我们所知,不少独生子女表现为娇气、任性,以自我为中心,食欲不振,神经质,缺乏独立性,个别的表现为自私、嫉妒、孤僻、内向、缺乏社会能力等。不少学者也认为独生子女在“道德品质和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与其后天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去年暑假期间,我去云南出差,在飞机上坐在我身旁的是一老一小,小的是孙子,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老的是爷爷,63岁,已退休。他们是去云南丽江旅游的。我问孩子的父母怎么不同行,老人说他们都要上班没空,只好让他这个老头子做领队了。
飞机起飞后孩子就拿着一本唐诗在看,而且不管谁问他什么话他都不搭理,总是冷冷地看着别人,一副很酷的样子。后来我背诵了李白一首诗,故意背错了一句,这时孩子来兴趣了,他指出我的错误并开始和我交谈起来,还把他写过的读书笔记、作文、老师发的试卷、要求背的名句都展示给我看,忙得不亦乐乎,兴奋不已!
他告诉我,老师要求他们读课外书,但是他又不喜欢看来自推荐的书,所以就老看那种简写本(就是简介性质的);写读后感只要看了书的开头结尾就可以;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情,他说的很兴奋,而且语言的表达能力很强。后来我就问他,你对学习这么有体会,那你平时有没有和爷爷说过这些?你是不是和小朋友说起这些?他的回答让我吃惊,他告诉我,小朋友放学都回家,父母忙没有空,爷爷听不懂他说的这些,所以他平时是不与人交流这些问题的。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与后天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要让独生子女有个健康的心理,首先家长就应该为其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加之繁重的课业负担,作为独生子女,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联系,这种孤独感也会导致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必须帮助孩子解除孤独的生活,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鼓励他们出去找伙伴,并且尊重他们的活动圈子。同时,也要欢迎他的伙伴进家门,给他们固定的活动范围。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是无所不谈的,一旦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生活不能自理、依赖性强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的性格缺陷,所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要抓住机会,耐心地教给他们洗脸、刷牙、穿衣等,从小培养他们主动参加劳动及自理生活的能力,千万不可包办代替。同时,还要创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是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保障。
同时,家长还应在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以便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如孩子出现对人冷淡、孤僻、内向的分裂性格;易怒、易激动、一触即发的爆发性格;以自我为中心、暗示性强、好感情用事的癔病性格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不适应等,应及早在心理医生指导下配合学校干预、矫治。
其实,我们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更需要成人的关注,为他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心灵的关爱更加重要。现在在大城市已经催生了“妈妈助理”这一职业,一些走出校门的师范生,或者是热爱孩子的人已经在慢慢地为孩子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开发一条新路子。所谓“妈妈助理”,顾名思义,就是妈妈的助手,帮助妈妈教育子女。他们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孩子、家长和老师三者之间的沟通,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过大、心灵困惑、学习方法不当等各种问题,使孩子健康向上、快乐成长,并记录他们成长的人生轨迹。这就有点像过去的西方家教老师,在负责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辅导,并根据孩子的近况制定出多变的教育方法。还有的“妈妈助理”、“爸爸助理”可以教孩子下棋、游泳、打球、音乐和书画,等等。
不可否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妈妈助理”会帮到孩子家长,但不可能每个家庭都去请一位“妈妈助理”来,也不可能一直请一位“妈妈助理”负责孩子的成长,最关键的还是做家长的要学习一些现代教育方法,改变一些观念,更多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心理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