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那样:“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可以通过以下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及时沟通和处理。
细心观察学生在上课、自习中的行为表现,并留意他们在作业、日记、周记中反映出来的心理。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发现学生S因为打瞌睡,自己主动站起来听课。他旁边的三个男生眉来眼去,暗中做小动作——原来他们准备在S凳子上放钉子。我制止了他们的行为,利用课余时间,找那三个学生谈话。谈话中了解到,他们平时与S不和,想给S以血的教训。他们也是出于单纯的“恶作剧”心理,并没有考虑到事情的后果。通过我们之间的交流,三个男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的矛盾要用沟通的方法而不是用暴力解决。
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交友倾向,体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我班上的几个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很少在教室、宿舍,操场都见不到他们的影子,经调查,他们跟社会上的人员交往。我和班里其他的老师分头找这些学生谈话,并对这几名学生“严格监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和交友观。
设立“悄悄话”心理健康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写出来。在每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以后,鼓励学生把成绩出来后的心理感受说出来,写出自身的心理困惑和家长对自己成绩的态度。在出现了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严厉的教导和斥责并不能解决问题,老师不妨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倾听他们的心声,打开他们的心结远比简单的说教更重要。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就要在一举手一投足中让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