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可:唤起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敬重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由笔、墨、纸、砚构成的“文房四宝”已不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品。它们的价值,现在更多只能通过艺术或历史古迹的方式得以体现。
事实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文房四宝与国人的距离,不仅体现在实际生活的运用方面,也体现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文房四宝”渐行渐远,逐渐带走了中华传统精髓文化。人们在文字组合的亲历过程中,已无法直接体验到书写汉字时的优美、含蓄、厚重和磅礴,更无法体验到表达思想时“笔如泉涌”、“挥毫泼墨”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当然,要看到的是,作为传统文化的高雅表现形式,“文房四宝”从来都不是普及的东西。它们对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要求,降低了历史上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接触和使用它们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房四宝”在当下社会遭遇的窘境,其实也内含了一种对经典雅致文化的否定甚至贬损的倾向。人们甘愿沉溺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简便快餐式的消遣方式和工作样式中,满足于“不思考、不烦恼”的思想方式,一味地追求时尚流行,陶醉在浮躁浅薄、弥散着铜臭味的“娱乐至上”之中,而忘却了我们的文化根基。
今天,探讨对文房四宝的传承,呼吁文房四宝的回归,不是要求人们都去重新使用笔墨纸砚,而是希望在人们的心中再次唤起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敬意,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敬重。
励向南:无“器”何以容“道”
“文房四宝”作为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其实用性已经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但“文房四宝”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又令我们必须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它们。
很多时候,我们谈到传统文化、谈到中国风时,恐怕一时间会张口结舌,无以对答。就在不久之前,还有许多人分不清和服与汉服的区别,甚至有人说出“汉服真像和服”的话。
虽然我们渴望与世界交流接轨,但绝不希望毫无个性。一个民族,有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才能吸引世界,才不会湮没在璀璨的民族文化之林中。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必然需要有其传统来支撑。无论是对汉服的尊崇,还是对笔墨纸砚的关注,均是如此。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不知不觉遗落了很多东西。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仅是提供给电视历史剧作背景的。是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的民族到底有什么的时候了。
有人说,诸如文房四宝、汉服这些都只是形式,是“器”,民族精神和文化才是“道”。然而,形式的严谨庄重,才可能代表对于其内容的信仰与忠诚。虽然有“器”未必有“道”,然而无“器”又何以容“道”?若连形式都不存在,我们又能拿什么去谈民族的精神与文化?若有一天“文房四宝”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我们也说不出“文房四宝”是什么,那时我们又怎能有底气对世人说,这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瑰宝?
孙建中:呆在全社会的“文房”里
“文房四宝”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骨肉的基本元素,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知识的普及是越方便、越喜闻乐见就越好。今天“文房四宝”在实用性上已经失去了市场,如果以强力使其回归大众,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
“文房四宝”最好的归宿,还是呆在“文房”里。这里的文房当然包括当代文人的文房,另外,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呆在全社会的文房里:一在博物馆,二在学校。
“文房四宝”呆在文房里,是否意味着我们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呢?不然。要保存历史记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国粹保留甚至发扬光大,反而需要新思路。
一方面,一部分“文房四宝”进了博物馆,但这并不意味它们就死在博物馆的展台上。博物馆和其他有关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宝贝”,想方设法提高参观者的参与性,并且普及有关国粹的知识,这样大众才有可能亲近这些国粹,“文房四宝”才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换一种“发扬国粹”的思路,不要危机一来,就把那些“宝贝”塞进学生的课堂,期望通过上课、考试的方式逼着学生去学习。学生已经够累的了,再要加上这些课程和应试的负担,如何让他们对这些宝贝产生感情呢?要产生的也只能是厌恶之情。因此,学校和社会要在真正的素质教育中,使之成为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陆长玮:小众化,不妨碍向传统致敬
工业化与现代化不仅导致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变,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包括人们的书写习惯。
在现代化潮流席卷的今天,在中国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电脑键盘书写已经确立起了主导地位。而文房四宝为代表的传统古老的书写方式渐渐遁入艺术的领域,成为小众化的赏析对象。
仅从便捷和效率的角度上看,电脑书写的确更胜一筹。海量复制和编辑在电脑上书写的时代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出版印刷和文化传播的蓬勃发展显而易见。可以说电脑书写开创了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新时代,让文明的硕果能及时便捷地成为大众共享的资源。
尽管传统书写方式被弱化甚至在一定范围已消失,但这并不妨碍国人对传统生活方式、书写方式的尊重和欣赏。总是有一批书法爱好者、书法练习者以此为个人的兴趣,捏拿玩味游走于字里行间的质朴、淳厚、灵性与洒脱,膜拜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这不都是人们在向传统文化致敬?
提醒人们不要忘了笔的书写,不要完全沉溺于电脑的键盘字母中是好事,但是希望以此让人们放弃电脑书写,重新回到文房四宝的时代,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
思引:倡导也需要心平气和
当“书于竹帛”的年代发展为今日的“信息时代”,电脑书写逐步发挥着规模化的影响力,传统书写魅力呈现出疲软之态,甚至书法艺术被用来作为吸引眼球的“花拳绣腿”时,不少有识之士感受到了潜隐的危机。于是,有人推出文房四宝“申遗”,倡导推广书法教育,以及从保护传统文化的高度加以呼吁。
的确,如此忧虑应当引起关注。但在尚未真正认识和把握事物情况之前,便疾呼口号,盲目抬高,多少有些操之过急。
就文房四宝而言,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书写和书法。是为日常所用还是作为艺术审美?是借喻普通纸笔抑或传统的笔墨纸砚?这关乎呼吁的必要性和指向性。其次,我们需有这样的意识,文房四宝在我们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扮演着“平民”的角色?换言之,其普及性是否如我们今天想像中的这样广泛?再者,我们该如何看待文房四宝作为实物、功用和象征等不同层面的意味?于是重视或推广,还是兼而有之,应当区别对待。
事实上,我们应将视界拓得更宽。问题的实质是关乎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弘扬,如何与科技高度发展、生活高度紧张的当代社会和谐共存的命题。正如近年来沸沸扬扬关于国学的讨论。然而,盲目地将有些问题抬高,或许是出于急切的善意,或许是有意的炒作,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问题的诸多方面和细节,而且它们往往是重要的。因此,首要的是心平气和与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
宁波:被珍爱、追捧、收藏未尝不是新生
对“文房四宝”日常书写功能的消失,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正像幼儿到6岁左右,总要开始陆续褪去乳牙。当生命的历程不再需要乳牙时,乳牙的替换就成为一种必然。
“文房四宝”也一样。作为日常书写的功能消失之后,纵然因为我们的偏爱,通过大力倡导一些活动予以延续,但终究摆脱不了历史规律。面对历史规律,我们所需要的还应是处之泰然。
其实,事情也完全没有那么悲观。虽然文房四宝作为书写工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幸运的是恰恰由于中国文化赋予了“文房四宝”更多的艺术、文化的功能,因而及至今天它们才没有像鹅毛笔那样在日常生活中销声匿迹,反而保留了一份存世的空间。
“文房四宝”因为文化而生,同时自身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在生活中,“文房四宝”被激发出新的功能,既成为延续书画艺术的重要表现载体,又成为高雅的艺术品被拍卖、典藏。甚至,胎毛笔、艺术砚等还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产业。这不仅延续了“文房四宝”的命脉,而且拓展了其艺术领域之外的功能。这是件好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正是由于其日常书写功能的消失,反而深化了其作为文化象征的标志而被珍爱、追捧和收藏。这又未尝不是一次新生呢?
是否可以庄重地书写一封纸质信件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书写方式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任何关于“文房四宝”乡愁般的眷恋,都无法让它们继续成为这个时代书写的主角。同时,以电脑拼写为主导的书写方式,也正悄然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气质甚至整个民族的个性。
在信息时代,书写的效率提高了,书写的内容传播更广了。然而,就在电脑书写蔚然成风的同时,对它的质疑和对笔头书写的眷恋之声也在不断加强。一些中小学生作业上生硬潦草的字迹,一些考生在考场上提笔忘字的教训,甚至一些职业文字工作者在文章里出现的连篇累牍的错别字……这都让人们越来越感到汉字书写传承中的隐隐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这个话题,其意绝非要回归到文房四宝的书写时代,而是意在让人们对文房四宝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深情关注。网络时代的当下,我们不可想像还会出现整个会场的人都用浓墨宣纸来记录会议的场面。但是,对文房四宝出路的关照,是我们对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状态的反思,从而引发一种敬重,一种责任。
那么,对于大多数已经不识文房四宝的人来说,现在还能为有益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点什么呢?
一位名叫王焕丽的学生来稿说:“国庆放假,突发奇想地给高中班主任写了一封信,钢笔,白色横条信纸,标准信封,特地跑到久违的邮局亲手投递。洋洋洒洒四五页,信封也因此显得厚实。后来路过母校,进去看望老师。临走时,老师说了一句:你的字还是没变化,跟原来一样。寥寥数语,却在心底带来一丝暖流。原来字如其人还有修补回忆的功效。”
其实,做传承民族文化的事就是这么简单。你是否可以庄重地书写一封纸质信件,用这种并不奢侈的方式,回顾一下自己的字迹,找回那种久违的书写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