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中学生追星有多热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0-24 09:24:12

  编者按:每个青少年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面对追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是简单地“堵”,还是积极地疏导?理性地追星,追而不狂,保持自我,这才是青少年应有的心态。

  在被称为“偶像时代”的今天,中学生到底用怎样的方式崇拜自己的偶像?他们崇拜偶像到了何种程度?老师、家长对他们的做法是持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孩子和师长之间是否因为偶像问题而产生矛盾?为此,我们于近期抽取了北京市两所市示范中学、两所普通中学的初、高中各两个班级,对这些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了17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1份,并随机抽取学生进行了访谈。

  学生追星并不狂热,多数只是简单崇拜

  我们将偶像崇拜行为划分为7个等级,依据表格顺序,对偶像的崇拜程度逐级递增。(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见,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层次大体呈现出越浅层次的行为具有的人数越多、行为出现频率越高的特征。调查对象多停留在1-3浅层次的行为上,即“收集偶像信息”、“谈论偶像话题”、“购买偶像相关产品”。选择无此3种行为的人分别占27.1%、30.6%、41.0%。选择偶像崇拜的中级层次,即4-6层次的人数突然减少,只有17.3%-23.1%的人出现过“刻意模仿偶像行为”、“参加偶像出席的活动”、“做一名‘职业粉丝’”这3个层次的行为。说明偶像崇拜的成本(时间、金钱)是制约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重要因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群固定的中学生达到了偶像崇拜的高级层次,即第7层次——自我表现,共25人参加过公开的比赛及活动。说明现在的中学生们自我肯定的程度较高,对自己很有自信,同时渴望出名。总体来讲,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行为尚未升级,远远没有达到非理性的极端行为。(此题为多选题,总和不为1,见图1)

  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程度适当,多数人处于“追而不狂”的理性范围内。将7种追星行为的出现频度分别赋值,计算出7种行为出现频度的平均值为3.35,这说明中学生不同的追星行为均介于“偶尔”与“有时”之间,可见追星并未成为中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的课余时间也不多。这也在一个层面证明了当今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较为理性、健康。其中,男生行为频度的平均值为3.47,比女生频度略高0.21。

  半数以上崇拜明星,三分之一自我欣赏

  首先,中学生们对于偶像的问题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不是盲目地人云亦云。比如:被明星吸引而崇拜的占62.6%,同时有19.3%的人将偶像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样偶像的存在就会成为激发其前进的动力;7%的人受到媒体影响而追星,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同学对于众说纷纭的媒介宣传具有独立的鉴别能力。相反,也仅有1人选择了“因为别人都有偶像,自己没有就显得很另类”,占0.6%。(此题为多选题,总和不为1,见表2)

  其次,中学生看中自己、欣赏自己的人数不在少数,其比例占到31.0%。这与偶像崇拜行为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这一趋势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家长态度比较理性,一些教师关注不够

  从调查结果得知,总体而言,老师、家长对待学生追星的态度较为理性。有42.1%的中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偶像崇拜行为原则上支持,并能及时引导,只要偶像崇拜不影响自身学习就允许。这样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

  与此同时,也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引导方式,如:完全的支持,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追星的要求,这很可能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偶像崇拜态度;完全的反对,严厉地管制、压制的家长也占有一定的比例,4.7%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追星行为就小题大做,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会疏远代际关系,激化其逆反心理。可喜的是,这两种家长并不多见,只占10%。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颇令人担忧的问题:38.6%的中学生认为老师、家长并不关心自己是否追星。这可能是因为师长和孩子的交流过于简单,往往只关注到了孩子的物质需求或是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彼此内心的交流;或许是因为师长对孩子的关心与孩子自己的感受并不吻合。师长的关心孩子并不能真切地被感受到。这就启示师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关注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学生崇拜偶像多元,家长师生能够理解

  调查显示,只有6.4%的人会“和老师、家长争吵,坚持崇拜偶像”,可见,中学生在偶像崇拜问题上与老师、家长并未呈现出明显冲突。以下3项数据显示,学生追星并不狂热,多数人在老师、家长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有32.7%的人,选择在追星的问题上与老师、父母根本没有矛盾。有28.7%的人同意老师、家长的观点,愿意主动停止过分的偶像崇拜行为。有8.8%的人,不同意教师、家长的观点,被迫放弃追星。但23.4%的人会冷处理他们与师长之间的矛盾,自己偷偷摸摸地追星。比如,节省早餐费等零花钱,购买想要的明星产品。老师、家长唯有对孩子多加关注,才能了解到孩子们的真实态度。本调查中,尚无人选择“运用极端的方法,威胁师长支持自己崇拜偶像”。

  调查还发现,在普通中学与示范中学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均数并无差异。另外,性别间也无差异。同时,通过访谈得知,目前中学生的偶像更为多元,娱乐明星受欢迎的程度已经逐渐下降,不少中学生都对政治明星、体育明星、文化名人更为敬佩。这也反映出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理性与健康。

  家长观点:要追就追优质的“星”

  我儿子刚初中,特别迷“快男”苏醒。儿子追星挺专业的,快男比赛期间,他还在学校组织了“醒目”(苏醒迷的代称)团,领着他们团友在北京多个公共场所为苏醒拉票,西单商场、王府井、天安门都去过。儿子穿着他们自己在淘宝网定制的苏醒衫,手里高举苏醒的大幅海报,大声地向路人喊着:“支持苏醒,请为苏醒投票……”回到家,儿子还鼓动我们为苏醒投票。

  看孩子如此疯狂,我有些不解。甚至担心儿子这么追星是不是有点过头了?所以,我决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偶像——苏醒,再决定怎么教育他。一天晚上,儿子正在看“快男”比赛,电视里苏醒正深情演唱,儿子看得目不转睛。我悄悄坐到儿子身边,说:“我也看看,我儿子这么喜欢的歌手一定有过人之处。”儿子马上兴奋起来,“苏醒是这个舞台上最出色的,上次他还为自己的一个音没唱准向观众道歉,他还第一个勇敢地站上PK台。我特别佩服苏醒,我觉得他特男人。”听着儿子滔滔不绝,我知道了苏醒在他心中的位置。于是我认真地看了苏醒的表演,果然他唱功很好,也很会表演,我也对这个大男孩萌发了好感。

  从那以后,只要有苏醒的消息我都会格外留意,知道后我就马上告诉儿子。只要苏醒有新专辑发售,不用儿子说,我都会帮他买回来。现在,因为苏醒,我和儿子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话题也从苏醒的歌延伸到他成长中的很多方面。我们谈到了理想、未来这些以前未谈过的话题,我对儿子多了很多了解,儿子对我也多了很多理解。

  追星并不是坏事。苏醒是有优点的,我不反对孩子追这样的“星”。在我看来,苏醒不但是个小帅哥,还是个好学的孩子。我查到苏醒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他在读初中的时候,是年级的第一名。他的英语很出色,雅思考了8.5的高分。我告诉儿子,要向苏醒学习,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并且精益求精,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渐渐地,儿子从最初迷恋苏醒的歌深入到钦佩他的人格。儿子学习比以前认真了,还常练练英语口语,说既然自己那么喜欢苏醒,英语也不该说得太差。

  很多家长问我怎样才能处理好孩子追星的问题,我的做法是,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偶像,判断这个偶像值不值得孩子去追。其次,如果孩子喜欢的是一个“优质偶像”,那就要挖掘偶像的优点,帮助孩子正确追星。像苏醒这样的阳光明星,完全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偶像的力量正激励着我的孩子成长进步。(张婷根据家长口述整理)

  【咨询手记】在偏激与理性中把握平衡

  〔案例〕谁说“星”我跟谁急

  他今年读初二,是一个典型的“周杰伦”迷。因为喜欢周杰伦,他理了和周杰伦一模一样的发型。这个发型要花上百元,是他在一家有名的发廊做的。“周董最酷,最有个性。你看我这发型,还有我的衣服都是照着他的样子买的。”业余时间,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模仿偶像语言与动作。我和他聊天的同时,他不停地向我展示着几个周杰伦的“招牌动作”。

  为了能够和偶像更加相像,平常只要他见到与周杰伦相关的产品都会购买,周杰伦的写真、CD、电影……只要有关周杰伦的报道,他都想办法看看。他还制作了一本《天王周杰伦》,里面收集了周杰伦出道以来的种种资料,还写了很多他与周杰伦的故事。“2006年11月12日。今天在论坛上,居然有人批评周董的新专辑曲风重复,了无新意。这人到底有没有乐感?批评我的偶像不就是在说我么?我当时就和那厮在网上吵了起来。”“后来两天我没睡觉,专门在网上顶帖,只要有反对意见我就找各种资料反驳!终于把这帮‘周黑’灭了!”

  咨询师: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生命由出生到死亡由八个阶段组成。案例中的孩子刚好处在成长的第五阶段,即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15到20岁)。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会思考“我是谁?”“我该怎么做?”这样的自我建设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有一个榜样。与此同时,我们的媒体推出了大量的明星,各种消息层出不穷。孩子们很容易会将媒体塑造的明星设为自己的偶像。

  其实,心理学并不反对追星。偶像是有正面作用的,学习明星身上的优点,会督促孩子走向成功。比如,周杰伦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对母亲的孝顺都是值得孩子学习的。但追星一定要把握好度。追星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是全部的模仿。如果孩子对偶像倾注了过多的精力,造成了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就不正确了。家长不能助长孩子过分追星,必要的时候,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对偶像的喜爱是一种未实现的理想自我的心理投射,是不现实的。家长要鼓励孩子从偶像那里获取成长的经验,同时要提防孩子因盲目崇拜而迷失自我。

  〔案例〕偶像形象崩塌之后

  今年13岁的她,曾经非常喜欢某女星,可以说简直是着迷。那时在她心里,这个女星就是淑女的完美化身。她形容这个女星是“美丽、纯洁的玉女,就像童话中的人鱼公主,有一双大而清澈的眼睛”。

  爸妈看孩子这么喜欢,决定帮助孩子见见偶像。于是托了个记者朋友,给孩子争取到一个探班的机会。孩子的妈妈说:“探班当天,孩子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和朋友去了影星拍戏的现场。没想到却哭着回来,把自己锁在屋里一整天。朋友说,他们到了片场,刚好碰上女星在和记者吵架。女星很凶,对记者破口大骂,毫无修养。这一切都和孩子的想象差距太大,偶像的形象瞬间就在孩子心里崩塌了。”

  “在这次之后,孩子就再也不看这个女星的任何节目了。孩子还变得特别多疑,现在无论是什么事情,孩子都怀疑其真实性。甚至认为,名人都是大骗子。我和孩子的爸爸多次跟孩子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虚伪,可孩子已经不再相信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咨询师:案例中的孩子,很明显是将偶像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神圣化了。她自己给明星设定了“玉女”的形象,一旦亲眼目睹了明星的某些行为与自己的想象不符,那么明星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破碎了。其实,人无完人,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评价身边的人。孩子对明星的认识是有“偏向”的,过分完美了,我们就需要“证实偏向”。首先,我们先让孩子评价自己。你自己是完美的吗?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呢?然后,扩大孩子认识的范围。父母、老师、同学都完美吗?有没有可以提高的地方?这样,逐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关键是他的缺点我们能不能接受。其次,要告诉孩子,镜头里的明星总是呈现出最好的一面。并不是明星没有缺点,只是我们还没有了解。谁都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这样才是一个“鲜活”的人。当孩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本期特邀咨询师:马健,案例:张婷)

  专家观点:

  因势利导分而治之

  青少年追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中性的追星,青少年只是喜欢明星的生活格调、艺术表现方式等;第二是偏正面的追星,青少年对明星拼搏精神、顽强毅力等优秀人格品性的钦佩与崇拜;第三是偏负面的追星,青少年盲目地崇拜明星的外表,甚至某种低俗的行为。

  教师、家长在得知孩子追星后,往往焦躁不安、举止失措,其实大可不必。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星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心理表征。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过了这一特定阶段,追星情绪就会自然消退,对明星的追求也就自然会成为美好的青春回忆。此时,这些动人的回忆就具有正面的心理效应了。因此,很多情况下消极疗法比积极疗法更好。

  追星一半可能是纯心理问题,一半则是德育问题。我们虽然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来解决问题,但学校道德教育可以发挥应有的力量。第一,正视青少年的追星做法,因势利导。比如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学生一起讨论“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明星身上的优点。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公开表达追星的缘由时,他们一般都会不自觉地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做正面的价值“辩护”,教育者应当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从关注明星的外观转移到学习明星的内在品性。第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追星也与其过分在某个明星身上集中精力有关。学校、班级可以组织更多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如球赛、音乐会、远足、参观天文馆等等,将其精力分散到各个有吸引力、有乐趣的地方。久而久之,学生的业余时间就合理分散开来。这样我们就不是强行制止学生追星从而引起其逆反,而是积极疏导他们的心理能量,消退过激的追星狂热。(檀传宝)

  尊重理解有的放矢

  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少年追星应该令家长和教师欣喜。因为这足以证明孩子已经开始长大,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哪怕是暂时的、短期的、朦胧的),懂得规划人生,应该得到成年人的尊重。但它也涉及到下一个问题,哪些需要学校教育和家长采取干涉措施,而哪些属于青少年的权利范围内,他人无从置喙。

  追“星”问题隐含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态度,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分解。崇尚美、喜欢酷,有些是私领域范围内的,没有必要强调整齐划一。在追星问题上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划分,有利于处理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代际冲突。

  青少年追“星”难免会对传统权威的榜样教育带来挑战。而教育工作者也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一概否定。事实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贴切的比喻。如果出现过于盲目的崇拜和挑战,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该怎么办?如何做到正确的引导?难道通过所谓的“引导”就能完全改变青少年的态度吗?值得教师和家长真正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去说服,这只能治标不治本。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反思精神以及理性的判断。这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在传统一堂灌的教育方式上毫不吝惜地给孩子们一点自由的空间、时间,用于独立思考和反思。而教师和家长也要努力去培养孩子们这些精神,用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批判、探索。一个能够理性地独立思考的人,是可以认识内心狂热幻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的,从而达到自我与外在的平衡。孩子们的路还很长,未来要怎么走?对青少年的狂热的追星行为,我们需要查其因治其果,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个问题。(赵振洲)

  追而不狂保持理性

  偶像崇拜在青少年身上更多地表现为追星。简单地说,追星就是青少年被明星身上的某一种性格品质或闪光点所吸引。只要把握好尺度,不陷入疯狂的非理性状态,追星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对于追星专业化、不断升级,学校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学校并不一定要简单地禁止追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青少年保持恰当的追星态度——“追而不狂”、“不丧失自我”、“保持理性”,引导学生由追星转变为做自己,形成其独立人格。

  教育本身具有价值引导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树立主流价值观,给青少年的成长打下一定的基础。价值引领是教育的本意,采取“关卡堵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可能暂时效果好,但对教育是一种伤害,也是不理性的。追星本身就是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也是对学校教育民主的考验。因此,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大可不必将追星看成是搬不上桌面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事情,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讨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成长经验,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助于价值澄清和引导。引导学生对“星”进行分类,追求那些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星”,而不是仅仅盲目崇拜娱乐明星。可以通过讨论文化明星,让学生看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们甚至可以比比哪种追星更健康,更有文化内涵,更能促进独立人格。(王啸作者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教师观点

  化弊为利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担心学生追星会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滋生;害怕学生沉迷于虚幻世界,而对现实的生活与学习兴味索然、厌倦、逃避、叛逆;甚至成为杨丽娟式的追星狂人。

  所以,我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努力尝试化弊为利,“将计就计”,利用明星的榜样力量。特别是在案例或事例的选择上尝试选择一些争议较少,正面形象丰富,同时孩子们也比较喜欢的明星人物,挖掘明星成功背后他们甚少知晓的故事,如明星努力奋斗的成长经历,一些明星优秀道德品质,以及明星担负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等。这样不仅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了达到这样几方面的目的:

  第一,引导学生透过明星表面的职业光环、财富和社会地位看到明星努力奋斗的艰辛,使孩子们理解只有不懈的奋斗才能成功,同时只要不懈奋斗,就会有收获的一天;第二,促使学生由简单模仿明星的发型、着装、动作等外在美转变为模仿明星勤奋努力、善于思考等内涵美;第三,课堂利用明星榜样力量的过程就是一个让明星祛魅的过程,努力让学生走近一个真实的,作为普通人、也作为成功人的明星,而不是一个只需要盲目崇拜的偶像甚至圣人。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故事中获得感动,把握成长的方向,同时也从虚幻的世界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的生活与学习,理性地认识和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四川·成都王健洪)

  学生观点

  回味疯狂

  那还是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因为看《流星花园》上学迟到了,被老师好好地“修理”了一下。那时的我颇为费解,四个男人一台戏,到底有什么好看的?

  直到某年夏天,因为林俊杰的一首《冻结》,我几乎被折服。家里的电视节目近乎沦为娱乐频道,每到有JJ的报道,“太帅了”、“酷毙了”就会脱口而出。那种痴迷与望眼欲穿,连现在的我也很难想象。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他的任何情报:小秘密、身高、体重完全不在话下;每一首歌、每一句词都胸有成竹。妈妈总说,拿出千分之一的时间去背背书,考试就肯定不会出差错了。在这个杰伦迷掌控乐坛的时代,偶尔碰到“志同道合”的人,尖叫的分贝也就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我也只算众多粉丝中的零星一点,也感谢我并没有偏离航线太远,却反而时常为那段疯狂而回味,惊叹于自己的执著与毅力。但我想,这份精神若能融会贯通,加以运用,或许对未来的我会很有帮助呢!

  如今的我,依旧爱音乐,喜欢JJ的歌。但增添了些许理智,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我要追求的。我无悔于那段年少痴狂,因为它将青春涂抹得更加绚丽多彩。(申彤)

  不追也罢

  身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并不是追星族成员,而且还常常奉劝那些不是追星族的人:还是不追星为好。

  追星者对于“星”永远抱有无穷的好奇心,但是,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首要关注的事,而追星族许多盲目的行动占据了他们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很多学生为了买一些和“星”有关的商品,花出去的钱绝对不在少数。投入如此之大,然而收获的只有满足感以及更进一步对“星”了解的渴望,我认为实在不值得。与其花这么大的精力去了解一个和你不相关的人,不如多去了解朋友、陪陪家人。

  有的人说,那些明星也可以让人学到一些可贵的品质。这固然很好,但我并不认为有任何一种优点只为“星”所独有。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闪光点,我们并不需要绕好大弯子去向“星”学习。况且很多时候,我们能不被那些负面的东西影响就很不错了。

  追星的程度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普通的好感与狂热的痴迷带给人们的影响自然不会相同。让追星成为生活的加油站从而放松心情自然最好不过,但看看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其实这个程度很难把握,除非你对自己的自制力有十足的信心。

  在我看来,不追星不会有什么重大损失;追星则有浪费宝贵年华的可能。因而这个“星”,不追也罢。(周赛作者均系北京四中高三(5)班学生)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