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买椟能不能还珠?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0-18 08:29:07

  音乐爱好者当然不会真的只爱听假不爱听真,不过确有一些人消费的核心并非音乐本身,而是一些更复杂、更庞大的东西。买椟还珠确实是件值得嘲笑的事情———前提是在这场交易中珠是核心商品。现在人家要买根棒棒糖当零嘴,为什么非塞给他一只烤鸭,而且还是一只“受法律保护”的烤鸭呢?

  “真唱运动”的旗手崔健最近又就这个问题发了一炮。在接受某卫视采访时,他提出以法律的形式来推进真唱的普及,指出“(真正的)音乐家的表演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真唱好不好,当然好。不过落花流水去也,数以亿计的文化消费者,已经早早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娱乐观。娱乐工业和文化市场已经成型。在营利动机的催促下,这两件事儿榫接得天衣无缝,水泼不进。而崔老师背后插起“真唱运动”的大旗,抡着麦克风跟娱乐消费作斗争,已经算是一场错位的战役,而现在“以法律保护真唱”的点子,就更有点笑话的意思了。

  法律能解决文艺生产与传播的问题吗?试图以行政力量之类的外部手段推进文化产品生产活动的做法,中国的观众见得不少。很明显,再好的裁判者也无法裁断一个艺术家是否有“才华”,同时,在没有触犯现行法规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演艺行业的从业人员兜售其表演的权利———毕竟现行法规并没有对“假唱”做出明确界定,也很难去做出界定。

  多年以来,崔健推动“真唱运动”的心情拳拳可表。无论是对歌者还是对听者,真唱无疑都是更优的选择。歌手的个人趣味与文化气质需要且只有通过真实的发声,才能被传达。从表演者的角度来说,演唱的过程是释放其个人经验的过程,只有货真价实的艺术活动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掏钱过来看表演,求的就是一个刀刀见血的真实感。表演者只有卖了力气了,脖子上见了汗了,才对得起台下捧场的观众。

  现在的问题是,在当代中国娱乐市场的交易过程中,表演的行为是否仅局限于发声,观众是否介意表演者“不卖力气”。

  音乐爱好者当然不会真的只爱听假不爱听真,不过确有一些人消费的核心并非音乐本身,而是一些更复杂、更庞大的东西。在这个东西里,纯粹意义上的音乐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这个东西通常被称作娱乐。娱乐嘛,就是图个乐子,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不是为了接受文化艺术教育,更不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如果假唱并不影响到“找乐”,那自然成了一个无伤大雅的问题。当狂热的歌迷赶着趟想亲炙偶像天颜时,偶像唱什么,怎么唱,都已不重要了。这是一摊娱乐消费的大生意,论起来,人家一开始购买的就不是“才华”或者“音乐”。

  买椟还珠确实是件值得嘲笑的事情———前提是在这场交易中珠是核心商品。现在人家要买根棒棒糖当零嘴,为什么非塞给他一只烤鸭,而且还是一只“受法律保护”的烤鸭呢?素食,谢谢。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