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放暑假了,我因编务繁忙,无暇陪他玩耍,只好委托父母代管。只知道他每天做暑期作业,看《家有儿女》和新编的《西游记》,还看历史书。
可是,暑期刚刚过半,儿子就在家里“闹腾”起来。冗长的电视剧显然已引不起他的兴趣,8岁的他开始变得烦躁起来,或傻傻地坐在那里发呆,或无端地发火,有时还摔几样东西。晚上回家,一直缠着我和他玩。
我一直在想,面对现在的孩子,我们这些大人们能陪他们玩出什么新花样?儿时的我们可根本不和大人一起玩的。那时,一个大杂院,七八个小伙伴,几乎不在家里呆,成天疯跑,玩的花样也很多,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可是,现在住楼房了,一个单元里住的是谁都不知道,独生子女不和大人玩又去找谁玩呢?
看着发呆的孩子,我知道,他需要小伙伴了。于是我急忙把妹妹的女儿接过来,他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高兴得很。
现在的孩子缺少玩伴,很是孤单,他们不愿和大人在一起玩,只能在学校找同学,可他们在学校玩的时间又很短,孩子们下午早早就放学了,有的班级得腾出教室,给那些课后班用。说实在的,我不愿意让孩子参加那些课后班(我读小学时候的兴趣活动多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室、操场都是活动的场所,也不需要另行组班交钱),一是那些“班”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很少是为了孩子的兴趣而开设的。有的“兴趣班”是为孩子们将来升初中而“准备”的,因为孩子一旦有了被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认可”的“特长”,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重点初中读书。如果这些“特长”不与升学挂钩,我相信,那些名目繁多的课后班就办不下去了。我希望孩子的童年是轻松而快乐的,所以,不赞成他去上那些功利色彩很明显的“课后班”。可是,孩子3点多就放学了,那个时段大人们都在上班,怎么办?只能让他在学校附近的“小饭桌”等待。孩子说,这段时间的“等待”比他上“课后班”还痛苦,急着让家长来接,急着回家看电视,急着从“这个”孤独的圈子奔回自家“那个”孤独的环境。
城市孩子交往空间窄小,我们不能去责怪城市。孩子有了孤独感,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也不能去责怪孩子。但是,因缺少同伴而带来的“孤独”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无益的,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和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学校无疑是孩子们交往最多的场所了。作为一个家长,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校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交往平台,设计更多的活动形式,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同时,我们还希望社区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活动的场所,让孩子们在社区有结识小伙伴的机会。
啰啰唆唆写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小孩子们过得更快乐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