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作家排行榜应该反映什么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0-09 09:37:23

  朱大可等十位批评家新近评出中国实力作家排行榜,莫言以九票的优势高票当选为“一哥”。接下来就是由网友投票,结果如何,自然是听下回分解。

  其实对于排行榜,我个人认为肯定是挂一漏万的。知名度未必与作家的作品质量挂钩,一些真正有实力或个性化作家未能浮上水面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但对现在评出的这个结果,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意义,毕竟倡导的方向是明确的,诚如朱大可提到的“文学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有把文学重新引入纯粹境界的意图。所以这个排行榜相对而言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我认同这个结果,但这并不代表我是莫言的粉丝。

  文学性这个概念其实比较笼统,我想大多数的作家都会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最具文学色彩的。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应该是文人可爱的一面,但所反映的问题却无疑是复杂的,从中折射出的恰恰是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把握与认识不够。换言之,我们缺乏一种必然的借鉴和对比,特别是与西方文学的相比。这其实是一个尴尬与复杂的问题,因为从这个角度审视就可以看到我们文学的处境——弱势地位,这个答案或许会引得不少愤青大鸣不平乃至群起而攻之。那么我只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回应一下:历年来诺贝尔文学奖有多少华人的影子?如果说近几年的评奖是过多考虑了现实的因素而对我们的作家有意或无意地排斥,那么之前获奖者如克劳德·西蒙和他的著作《弗兰德公路》这种以纯粹写作、以语言艺术获奖的作家和作品我们有没有?所以有时候客观地看问题会使我们的文学走得更从容和合理。我还想插一句,即使是偏激性的批评也应该以智慧作底色。

  对于文学的选择与继承问题,我们其实也应该持一个宽容的态度。在拙作《诗之公约》一文中我曾这样论述过:回过头想想,如果承认人类是一个具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庭,那么所谓的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无非也是我们后来所界定的,它其实体现了人类认知的一个先后问题,也体现出一种超越与反超越的事实,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人类的传统。当这些以文化和学术的面目出现,遗留给我们的信息自始至终都应该是不分彼此,以发展为宗旨的选择、继承和传播。

  朱大可提到“主流作家都处于衰退期”,这或许是个事实,我想这里还包含的一点是,中国作家对于文学的牺牲精神还远远不够,不少作家在艺术追求的过程中渗入了太多功利性的图谋,说白了就是这些作家都缺乏一种对文学的专业创作态度、一种对待文学的责任感和一种持续而必需的艺术创造力。

  朱大可谈到这个榜没有80后的作家,认为中国文坛的后继力量薄弱。这是我唯一奇怪的一点:80后的薄弱代表了后继力量的薄弱?后继力量是否还应该包括70后?

  就排行榜列出的名单(省略的部分我没看到)来看,我没发现一个70后的作家,这是令人遗憾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只需留意一下网络与报纸杂志,活跃的写作者很大部分都是70后的,他们文本的特点是现代性强,技巧过关,且带有一定的实验精神。一些70后作家也已进入学识写作一族,这种客观呈现写作功底的现象应该很有说服力了。在我看来,70后作家中的出色人物由于实力相当或者难以预测的成就而充满种种写作的未知因素,因此也就削弱和遮蔽了他们的影响力。当然,我还想说明一下,以年代划分写作群体本身就很有问题。

  最后我还担心“公众评选结果与专家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文坛上不乏市场号召力或者说赚钱能力超强的作家,他们同样很有影响。我这里想指出的是,就真正的文学而言,绝对没有什么偶像派,文本的实力才代表文学的实质以及话语权。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