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答案在风中飘扬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0-09 09:14:55

  ——读《像一块滚石》

  一个男孩必须走过多少路,才能成长为真正的男人?一只白鸽需要飞过多少海洋,才能安睡在沙滩上?加农炮还得飞行多少次,才会被永远禁止?答案啊,朋友,所有的答案在风中飘扬。

  最早听到这首歌是在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青梅竹马的女友芬尼在美国西部的村庄酒吧里做驻唱歌手时,这首歌曾是她怀报吉他边弹边唱的保留曲目。贯穿着这首歌,阿甘在同伴的耻笑和凌辱中长大,经历风霜雨雪,最终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时,22岁的鲍勃•迪伦就站在一旁。演讲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之后,迪伦用他心爱的木吉他和口琴唱出了这一梦想的名谣版。2005年,陈水扁曾将迪伦的这首《答案在风中飘扬》的歌词稍作修改后放在他的博客上,而现今,那些围着“总统府”静坐示威的反对者们,也会不时地在广场上哼唱这首歌。“一座山要存在多久,才会被冲刷入海?一个人要活够多少年,才能最终被容许自由……”台上台下再一次使用同一首歌。这首歌在全世界的民权运动中的神圣地位永远都不会有人质疑。这就好象弗罗伊德的《墙》之于东德的瓦解,或者捷克的“蛙人乐队”之于“七七宪章”相同。今年夏季,在普陀山举行的世界佛教论坛上,我有幸与8位分别来自不同国度的佛教界人士相遇,我们从紫竹林的观音巨身塑像广场参加完活动一同搭乘大巴回来,一位西欧朋友建议大家共同唱首歌,经过近十分钟的磨合,我们终于找到了大家都会的那首歌,除了《国际歌》之外唯一的一首。试想,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征程,除却《答案在风中飘扬》回荡在所有人的心中,还可能是什么呢?

  今天,终于在宁波天一广场的左岸书店买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的《像一块滚石》的中文版,在这本鲍勃•迪伦近乎自传性质的书里,作者几乎描绘了他一生中与舞台和灵感有关的一切。每一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每一句台词都刻骨铭心。迪伦说他知道自己的天才在哪里,他内心的火苗一点燃,就必将挑旺那个时代。迪伦是一个关注灵魂的诗人,碰巧的是,听众的灵魂被旋律和歌词指引着与外在的处境一拍即合,于是外在的标签就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内心的专制。从民权歌手到文学大师,年过六旬的迪伦已然疲惫不堪,于是他决定独自回家。但返家之前,他还必须在这世界上留下点什么,作为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于是有了这本《像一块滚石》。

  《像一块滚石》最初是迪伦于1965年参加完新港民谣节之后,出的一张专辑的名称。这张专辑成功地使传统的民谣向电声摇滚的方向转型。几十年之后,该专辑的主打歌依然位列《滚石》杂志评出的500年来最佳歌曲之首。但当时的迪伦不但在政治上被视为畏惧而逃的懦夫,而且在音乐上被归为民谣的叛徒。他最尊崇的民谣之父皮特•西格甚至扬言有机会就要用斧头劈断他的麦克风。几年之后,一场车祸阴差阳错地使迪沦与那个喧嚣的时代远离了一段时日。70年代末,基督教接纳了他,于是,教堂里多了一个常常陶醉于自己歌声中的福音歌手。那些圣洁的歌儿,没一首都包含了圣经的故事或寓意。于是,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之后,人们终于重新发现了迪伦的诗歌天赋。

  迪伦在书中谈到,年轻时,他的歌一直与民权运动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奇妙关系。于是,他的身份一直被定义为左翼的抗议歌手。24岁时,有位记者问他,《暴雨将至》是否引发了古巴的核危机,聪明的他这样作答:暴雨就是很大的雨,雨水不是原子弹。而当时,民众是那样地期望他成为民权运动的精神旗帜,公民紧急自由联盟甚至迫不及待地为他颁发了自由奖。但迪伦在致谢中却说:“我不想做哪群人的宴会司仪,我花了这么多的精力才让自己显得年轻,你们不要来绑架我好吗?”

  《像一块滚石》的叙述整理来说比较抒情,但没有太多矫揉造作的东西,很现实。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是被书中自我叙说的情节所引发的,这些情节因着歌手非凡而复杂的人生经历而一起复杂和非凡,这些超乎常人生活范畴甚至跨越历史阶段的情节有着与身俱来的戏剧性和场面感,这就使得全书即便没有太过浮华的阐述也已极具亮点,而且极度抓心。我们虽然早已了解自90年代后半期起,迪伦的常常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可是我们怎能想到,美国“垮掉派”诗人的代表人物金斯堡某年从印度回到纽约,一个朋友为他放响迪伦的《暴雨将至》后,他竟掩面而泣。金斯堡立即打听到迪伦的住处,并跑到歌手面前大声对他说:一个“在路上”的颓废时代结束了,你们年轻的一代使我看到了生命的亮光和激情。这又让我想起去年的《读书》杂志上,毛尖的一篇文章里谈到,金斯堡曾讲述他与迪伦及披头士乐队初次见面的情景,当时列侬问他为什么不跟迪伦坐得近些,金斯堡却反问列侬是否读过威廉•布来克的诗。列侬说,那是谁啊?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啊。他的妻子洋子在一边插话了:别骗人,约翰!接着,几个人就在一起笑得东倒西歪。这一幕让人回想起中国的八十年代,诗歌、音乐曾经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

  而我喜欢迪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虽然成名很早,却有决心和行动摆脱社会对其生命及人格的定位。他尽管一度处于大众话语权力的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甚至崇拜的文化英雄,但依然对内心的信念确信不疑。于是,迪伦成为了迷人的悖论。作为歌手的他,竟然两次被赋予音乐之外的巨大声誉。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源自《答案在风中飘扬》和《暴雨将至》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一位电视主持人曾在节目中这么说:“他被称为会唱歌的良心,道德的见证人和民权的布道家。无论他是否愿意,都只能被动地坐在这里倾听这些头衔,无论他表现地兴奋不已还是漠不关心,终将显得尴尬。”

  而如今,这位曾经历荣誉与辉煌的顶峰又被迫戴上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帽子的歌唱家,这位60余岁依然精神抖擞话语铿锵的老人,还能如他所愿地留下最后一笔,鼓起勇气回家吗?答案在风中飘扬。

  是的。一个人得仰望几次,才能看见蓝天?一个人得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旁者的哭泣?还得多少人死亡,他才能明白已有太多人死去?答案啊,朋友,就飘在风里答案就在茫茫的风里,飘扬。

作者: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