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话说平湖钹子书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0-09 09:13:30

  我的家乡平湖是一个江南小镇。如今,她已是一个新兴的滨海城市。

  不妨到平湖街走一趟。在今天热闹繁华的市中心,在鳞次栉比的新大楼中,那些被时光磨洗过的一砖一瓦,都在轻声诉说着这里的变迁史;而宽敞笔直的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繁花似锦的街心公园又在描画着新平湖改革开放的春天。

  中国有句老话说“见了故物,如见故人”。文物古迹本身就是一部史书,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也流淌着一条绵绵不尽的历史之河。比如说,平湖钹子书就是一个传奇的投射和外化。

  平湖曲艺起源于钹子书,推明代秀才范昶为祖师父。钹子书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平湖乡村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那时没有电视,连收音机也不多见,在乡下业余几个人凑在一起打扑克,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可言。于是在小镇上的茶馆里,由民间艺人说唱的钹子书,大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吃过中饭就提一只篮子到镇上的茶馆里喝茶。一壶茶喝罢,再沿街走一圈,捎带买些油盐酱醋回去。每天中午,几家茶馆里总是顾客盈门,人头济济。说唱钹子书的艺人就在这个时候,在茶馆里泡一壶茶,凭借他的一扇、一碟、一筷、一木四样道具,开唱他的钹子书。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说书艺人开头总是一边用一根竹筷敲一面破铜碟,一边拉着腔唱:“三王五帝开乾坤,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出了忠良将。”唱完这几句开场白后,拍一记惊堂木,就用说评书的腔调讲说故事,往往是接着上一天留下的悬念讲下去。说到一段自编的笑话或野文,造成新的悬念,待听众们一个个张大嘴巴听得入迷时,又突然拍一记惊堂木刹住,拿着他的破铜碟,走到一张张桌子前来兜听书钱。如果没钱给,说书人也不恼,因为只要来听他唱的书,就是给他捧场。

  凡打从茶馆走过的路人,都会被里面传来的笑声所吸引。别小看这充满“土”味的钹子书。在这个世界里,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欢乐,也能给农民朋友们带来新知识、新文化、新气象。当然,在平湖钹子书的发展史上,也有闪光的一面:1976年3月,戎永鑫、顾桂芳的双档银子书《情深如海》在嘉兴地区会演中获第一名。1978年,顾桂芳的银子书开篇《两个老婆婆》在省文艺调演中得奖,并在浙江电台播放。陈金波的锣鼓书开篇《三面红旗万万岁》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78年后,改编整理了部分传统书目,有陆忠飞的《白英传》、戎永鑫的《独臂尼姑》、张跃飞的《忠孝义侠》、邹玉祥的《胡必松》、马文祥的《济公传》等。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是对平湖地方曲艺的尊重和肯定;同时,也让平湖钹子书走出平湖,为人们所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平湖市民间文艺协会秘书长张玉观认识到,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录像、电视的出现,充满“土”味的钹子书渐渐被人遗忘。本世纪初,会唱平湖钹子书的只有不多的几个老艺人了,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钹子书,更不用说表演了。2005年,平湖钹子书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名老艺人想收几个传人,却没人肯学。

  但可喜可贺的是,我市广陈中心小学钹子书兴趣班的20多名学生自发到学校进行钹子书的学习。在今年“六一”节,该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安排学生们演钹子书。结果,学生有模有样的表演令该镇文化站领导连连叫好。当钹子声一齐响起的时候,平湖方言齐吐,台下掌声雷动……

  是啊,平湖曾经出过许多有名的钹子书艺人。现在钹子书濒临失传,学校挽救这项民间艺术,看来平湖钹子书是后继有人了!

  鲁迅先生曾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对于家乡的钹子书,却有是另一种定义:越是传统的,越是大家的。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社会各界继续重视、发展平湖地方曲艺“钹子书”,发掘平湖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平湖地方优秀文化,大力打造民间文化品牌,使平湖的区域名片更加闪光!

作者: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