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定格一张老照片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0-08 09:09:22

近日整理书架,从一本旧书中偶获一张五十六年前的老照片——“交大运一欢送参干同学留影1951年1月8日摄”。眼望照片中上海交大图书馆的背景,以及那许多曾经熟悉、如今有的名字都淡忘了的面庞,我的眼神顿时定格住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记忆,一下子又拥挤着向我奔来。

 

1950年9月,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还被选为系学生会委员。这一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没多久我国就掀起了抗美援朝热潮。当时我们这些刚入学的大学生,都积极投入了动员捐钱捐物的宣传活动,至今印象深刻的,当数当年的“参干运动”。

 

1950年12月1日,中央军委及政务院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那时上海刚解放年把,电影院里还在放映《出水芙蓉》、《战地钟声》等美国片,不少人还喜欢使用“玻璃牙刷”(实即塑料牙刷)等美国货,社会上内心怀有亲美、崇美、恐美思想的人不在少数。因此那次“参干运动”十分重视思想发动,对青年学生报名,强调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闯过“家庭、前程、生死”这三关,真正做到个人、家长、组织“三同意”。上海交大一向就有反帝爱国的传统,“参干运动”的宣传声势尤显浩大。图书馆、恭绰馆、上院、中院等建筑外墙上挂满“响应祖国号召”之类的横幅;体育馆门前摆着一排供同学报名的红布桌子;校园的扩音器,则不断播放全市投笔从戎的生动事例。例如,上海市学联主席、复旦大学郑兰荪同学带头报名,复旦方令孺、孙大雨等多位名教授送子报名,还有商界巨子、“味精大王”吴蕴初女儿说服家庭毅然报名,等等。至今我还清楚记得的是,号召参干的第六天,即12月6日晚上,在交大礼堂举行庆祝志愿军及朝鲜人民军收复平壤的大会,附近南洋模范中学的一些学生也来参加了。会场上声讨美帝侵略,宣誓抗美援朝决心,齐声高歌《共青团员之歌》,当场就有许多人激动报名,那种场面实在感人。几天后,华东人民广播电台和团市委等单位,又组织了有四千多人参加的“上海市动员青年参干大会”,进一步把“参干运动”推向了高潮。

 

当年的“参干运动”实行“自愿报名,组织批准”。后来才知道,为了不过多地影响对大学生的培养计划,批准在校学生参军时,对中学生(须年满17岁)较宽,而对大学生则从紧。像我所在的运管系一年级,报名的近20人中最后只批准4人。从1951年1月5日上海报上公布的参干学生录取名单来看,这次军事干校录取的比例,大约是报名人数的四分之一。名单公布后的两天,就在上海北站举行了欢送第一批参干学生的仪式,欢送的人群多达数万人。这次一个多月的“参干运动”,不仅对青年学生,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都起到了振奋精神、保家卫国的动员作用,当年青年们踊跃参干的献身精神,更是后人效法的榜样。

 

1951年6月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又发出了第二次“参干运动”的号召,受到了更热烈的响应。1953年7月28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此后军事干校对参干的大学生做了一些调整,有一部分入伍的大学生,又被送回原学校继续深造。当年参干的青年学生,如今多已达古稀之年,他们当年踊跃从军的爱国精神,以及后来在不同岗位上为祖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值得人们深深表示敬意的。

■李景端

 

作者:    来源: 文汇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