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迎评造假"是潜规则还是明规则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30 09:34:39

  江苏高校教师状告校方教学评估造假。江苏省淮阴工学院教师张民生(化名)以该校迎接本科教学评估造假,侵犯其署名权为由将校方推上被告席。(9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是件“大事”,说它大:一是意义重大、二是规模庞大、三是动静很大。逻辑上说,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评估是高等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诡异的是:与轰轰烈烈的“教学评估”相呼应的是轰轰烈烈的“迎评造假”,“张民生事件”只不过是造假狂潮中的冰山一角罢了。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一是有8838人次参与的腾讯网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的本科教学评估“很好,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占7.80%,持“很差,消极恶劣影响大于积极意义”观点的占80.53%,“说不准”的占11.67%;二是笔者一些在大学一线工作的同学基本都抱怨为“迎评”所累,一门课突击一张试卷的、恶补规范作业的、甚至篡改毕业论文的不一而足。

  我还想起2007年6月21日《南风窗》上援引教育部评估中心刘振天处长对目前最致民怨沸腾的评估之前“造假问题”的说法:“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接到的反映也不少。这里边有个怎么理解造假的问题。”他认为,高校出于规范管理的目的,有些原本没有的材料补充齐全,今后也能够应用的,不属于造假;有些规章管理制度的补充,也不能视为造假。诚然,自查自纠的,当然不好说是“作假”。问题是譬如一个人突击24小时扫马路,然后他把这个事实拆分成“常年坚持每月定时义务清理马路两次、每次一小时”算不算作假呢?所谓的“假”,就是失实。高校在这个时候突然就把“有些原本没有的材料补充齐全”、把“有些规章管理制度补充齐全”难道真是为了“教学管理”的需要?难道都告知教育评估领导“这是临时赶制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既给了其充足的作假时间和机会呢?如果追溯本科评估的源头,可以从1985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算起,到了2002年,教育部吸收了以往3种方案,并将3种方案合并为1种,即高等教育本科工作水平评估。既然早有方案,检查就不应该是给足时间走“通知”路线。

  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客观地说,评估工作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但,只要一次轰轰烈烈的“群体作假”都会N倍透支了我们对大学的梦想与信仰。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评估当前,我们大学的人格在哪里呢?这里又涉及到“迎评作假”的动力问题——由于评估结果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能得到多少政策优惠、资金支持,还关系到学校的荣誉、面子,已经演变成大学之间的一场较量:比起提高教育质量的评估旨归来说,某些学校“迎评”工作的唯一目标就是——拼命“优秀”。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为何出现政策目标与行为结果严重偏离呢?2007年4月,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严肃评估纪律进一步提高评估工作实效的通知》,对评估过程中逐步演化出来的繁文缛节进行了细致的限制,其中就有“不为评估准备专场文艺演出”的规定——可见,在评估期间搞文艺演出已经成了“定式”。当这些官僚色彩严重的“潜规则”被体制性放大成“明规则”,评估就成了一场临时竞赛与游戏。张民生老师的名字与尊严,也许还不是这场中最大的尴尬。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评估可以更平和点、更宁静点、更务实点、更严苛点呢?

作者:    来源: 红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