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于我而言,一直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孩提时代,每天的日程安排总是井井有条的。从早上到晚上,每天都会安排三个时间段来阅读一些课外书。一般晚上看的时间稍长一些,大概在二个小时左右。那时每逢周三,老师都要集中开会,我们就又多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许多同学都会在外面玩耍,我一般会把这些时间留出来看书。所以,那时的我,觉得看书的时间真是多,每天把自己浸润在书海中,真是快乐极了。小时候,可以看的书并不多,那时的我,看得比较多的是连环画。自己买的,亲戚送的,集中了一大堆,大概有近百本。一本一本看下来,其乐融融,收获颇大。古代故事、现代传奇、当代小说均在小小的连环画册里一一展现。图文并茂的情节让儿时的我深深陶醉其间。后来年龄稍大,就不再看连环画了,开始涉猎四大名著,不过那时真是可怜得很,根本凑不齐四大名著。记得当时家里只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却没有《红楼梦》和《西游记》。我只能从课本或者课外读物中偶然读得几个章节,这自然是杯水车薪。后来年龄稍长,竟然有两个同学先后都送了精装版的《红楼梦》给我。从原来的一本也没有到一下子拥有了二本,真有些“一夜暴富”的感觉了。
小时候就听过“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也曾想过和朋友一起交流一下读书的心得,一起阅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可惜的是朋友中爱读书的并不多,自然我也不可能依靠借书来交流阅读了。小时候的零花钱并不太多,无法开源就只能节流,我总是把零用钱省下来买书看。比如有时会和同学一起上街,父母一般会给一二元钱作为零用。我一般只用掉五角钱,一元五角就“投资”购书了。常来常往,街上书店里的老板和营业员都和我非常熟悉,有时有些好书他们会帮我留着,有些不太畅销的书也会打个折卖给我,我是属于那种爱书的人,对于好书,常常是不计较价格,不计较版本的。
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可支配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了。从几元到几十元,再到几百元、几千元不等。虽然不能全部用来买书,但“资金”的充裕使买书不必再像以前一样过于节俭了。进了书店,也能享受大快朵颐的感觉了,想买就买,一次买下几十块、几百块的书都不再是一件难事了。书买得多了,经验自然也足了,一般买回家的书都是比较值得珍藏的,不属于“快餐”性质的书籍。
工作了多年,现在买的书却渐渐少了。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里的书架上早已摆满了书,从竖排到横摆,书终于占领了我书房的全部空间,连电脑边上、书桌抽屉里也静静地躺着一本又一本书。近年来房价节节攀高,我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换房以扩大书房的面积,看来购书渐成奢望。套用一句歌词“房子大的时候没钱买书看,有钱买书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小了没有地方放”。以前积累下来的一些书籍,平时用得少的,只能细心整理一下,打入冷宫——车库中去了。虽然时时感觉有些“委屈”了它们,但也是无奈之举,只能期待有一天换大房子,让它们重新登堂入室。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一直想象有这样一个情景:四壁皆书,拥书而坐,几尾锦鲤在青花瓷鱼缸中摇头摆尾、自由游弋,三杆凤尾竹、四片芭蕉叶在窗外点缀生机,捧书而读,累了,乏了,看鱼儿嬉戏,观雨打芭蕉,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愿望不知到何时才能实现,理想与现实永远有那么一段差距。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将始终伴随着我走今生、度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