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香和自己的“孩子”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东北网双鸭山9月29日电 当她接受完采访在病房走廊的时候,一名智障儿童抱着她的大腿,哭了。护士说:“他以为她要离开这里了。”
阿香(化名),一名流浪在中国十年的异国女子,一名轻度精神障碍患者,最近在顺义区精神病疗养院5病区里成为了两名智障儿童的“妈妈”。那里的工作人员说:“阿香是第一拨儿‘妈妈’中最好的一位。”
■孩子抱着“妈妈”的腿痛哭
昨天下午,阿香正坐在病床上,看护着躺着的海民十六,一名不能动弹的智障儿童。阿香梳着短发,穿着病服。与周围成年病人不同的是,她的两只眼睛很明亮,脸上露着一丝笑容。
旁边,不时有四五个孩子找她来打闹。她总是呵呵地乐着,哄着他们。然而,当她跟着记者要到另一间屋子里接受采访的时候,周围一下子变得安静了,一个孩子不住地拽着她衣角。直到护士对他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不走啊”,孩子这才撒开了小手。
阿香说自己会给孩子喂饭,哄他们睡觉,帮他们上厕所,给他们洗衣服。“我很忙啊,两个小孩,很不好管的,”由于在中国已经呆了十年,阿香能说一些简单的汉语。说这话的时候,阿香又乐了,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护士说,阿香洗的衣服是最干净的了,“别人有的时候就糊弄,但是她每次洗完都要检查一下,不干净会重洗,有时要重洗几遍”。
“你喜欢这些孩子吗?”记者问阿香。
“喜欢啊。”阿香乐着说。
“为什么喜欢啊?”
“我就是很忙的,天天要帮他们……”面对这个问题,阿香转移了话题,脸沉了下来。
当采访结束后,在病房的走廊里,阿香的另一个智障孩子一下子抱住了她的大腿,哭了。面对生人,孩子没有说话。而护士说,孩子是怕她离开这里。
■邻国女子流浪至北京
阿香是6月份由北京市救助中心送来的,与她在一起的还有27名流浪人员,他们都是智障或者精神障碍患者。当时阿香头发打着绺,上面有很多的黄土末;穿的衣服破旧不堪,也很脏。负责接收他们的护士长王丽明说,洗完澡后,她看阿香长得很清秀,并不像一般的流浪者。
刚来时的阿香精神困顿,两眼无神,一语不发。王丽明说阿香很听话,护士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不主动找人说话。当她回答护士问题的时候,护士又经常听不懂她那生涩的普通话。
阿香说自己刚来的时候很害怕,“她们也不懂我说什么,所以我不愿多说话。”
那一天,给王丽明印象最深的就是阿香吃饭狼吞虎咽,“一个碗能装三两饭,她每顿吃一碗还要多”。
经医院的诊断,阿香患的是轻度精神障碍和轻度智障。王丽明说当时谁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只能按照救助中心给她的编号叫她“海民九号”。
在精神病疗养院,护士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要和患者聊天,唠唠家常,而这时她们也逐渐知道了阿香的身世———她是与我国毗邻的东南亚某国人,被拐卖到中国,现在家里还有父亲和弟弟等亲人。她在中国生了一个孩子,但不幸夭折了。
“但她不和我们深说,有时说到关键的时候,她就是用家乡话说,我们都不能明白。”王丽明说。
王丽明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院领导。院领导随后上报到市救助中心,已经和阿香祖国的大使馆联系,希望能为她找到自己的亲人。
■开展家庭式护理阿香成了最好“妈妈”
一个月以后,疗养院开始实施“家庭式”护理方法。疗养院的党支部书记李凤英介绍,这种“家庭式”护理方法就是将生活不能自理的小患者与病情较为稳定的成年患者相结合,一个成年患者带着两个小患者,并将他们的病床合二为一,组建一个“家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这些流浪者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对他们的康复也有好处,“虽然他们有病,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的本性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就这样,阿香在疗养院里和两个智障儿童组建了一个“家庭”。李凤英说阿香病情基本稳定,三十多岁的年龄和体质也比较合适,同时也恢复了生活技能,这些都是她可以当“妈妈”的原因。
此时负责阿香治疗的护士长是李翠霞。李翠霞说阿香经常会和她叨叨“我有个弟弟”,“不知我弟弟怎么样了”。李凤英说正是因为阿香有这种思乡之情,因此当妈妈可以让阿香重新体会到家的感觉,有利于她的康复。
不过最初,阿香并不是一个好妈妈。李翠霞说开始阿香和“海民十六”同床,她和孩子头对脚地睡,根本不抱着哄着;“海民十六”不能动,排便的时候,阿香又嫌他脏和臭;另一个孩子跑步的时候摔倒了,阿香就看着,而不去扶……
于是,护士们给她做示范,和她进行交流,告诉她这些孩子就是她自己的弟弟,自己的孩子。当阿香做得好的时候,护士给她以表扬,使她有成就感,“比如有好看的毛巾,我们就让她先挑”。
逐渐地,阿香和两个孩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在阿香的照料下,“海民十六”已经懂得表达吃饭和排便。“他现在知道饿的时候指嘴,想拉的时候指肚子。”
“第一拨儿一共有三个‘妈妈’,这三个妈妈中,阿香是最好的,她的身体也是恢复得最快的。”李凤英说。
(应顺义精神病疗养院要求,从患者角度出发,文中隐去患者真名、真实国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