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9月26日电 近日,上海艺术家薛松再一次来到北京,在“798”艺术区举办了《薛松2007个展》。在世界范围内,他的作品是唯一一种利用烧过的印刷品碎片拼贴进行创作的,甚至连他夫人都觉得“怪异之极”。
薛松会从书店买来很多大师名作,烧毁后再创作。甚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被他这样“烧烤”过。这究竟是艺术家发现的创作手段还是又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恶搞”呢?
老百姓观看火灾现场的表情让他深受触动
在画展现场,记者看到眼前一幅幅“烧烤”出来的作品,斑驳的纹路、残缺的纸片、浓重的色彩,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者的眼球,有人惊讶,有人不解。
“亏了1992年宿舍的那场大火,不然我现在的艺术道路可能是另一种形式。”薛松庆幸的回忆说。在火灾发生之前,薛松就在苦苦寻求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作品。一场偶然的大火烧毁了他以前所有的作品。所有的努力和探索都化为支离破碎的纸片,焦黑的边缘让所有的画面无一完整。
“我亲眼目睹玻璃被烤化。那场面连清洁工和驻步围观的人,个个眼中都是放光的。因此我就有一种在现场的直接感受。当时我就在想,这帮围观者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是在观看一件作品,还是在看大火燃烧本身?事后我一直在想,这些所见和所感受的东西能不能进入我的画面上来。这些东西始终在我脑子里萦绕,所以大火之后我在现场找到一些被烧毁的书、床单、画册等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我把这些残物拿回来慢慢捉摸,把它们拼贴到画布上……这是最初的实验。有点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我感觉蛮兴奋的,冥想中感觉到有一种新的东西要出现,所以经常是通宵达旦。”
薛松意外地发现,自己从火灾现场捡回来那些被烧坏的书籍与画册具有特殊的美感。“我尝试着用这些东西拼贴出我的内心所想,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脑子就像被打通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烧制贴纸玩拼图游戏
薛松今年最新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以中国漫画大师张乐平笔下著名的“三毛”为原型创作的。清晰的轮廓背后,记者惊奇的发现整幅画作是由一张张小纸片拼贴而成。
据薛松介绍,这就是他独特的“烧烤”创作方式:在创作一幅画作时,他先用画笔勾勒出所需要的场景和图像,然后对主题所需要的贴纸进行选择。这些书和画册都是他从旧货市场和书摊上淘来的。
接着对这些书和画册进行剪裁,剪出需要的贴纸。然后用火烧制出画面需要的尺寸,接着进行粘贴,纸张所烧剩的灰末可以作为主题轮廓的颜色,进行勾勒。最后是将丙烯颜料涂于画面上,一幅作品就算完成了。”
在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关于“三毛”的作品,画中的“三毛”孤单的站立在雨中,背景是大片的黑色和丝丝的细雨,还有几片败落的枯叶。
“你看这个黑色的背景,这都是用烧剩的灰末涂抹的,另外你细看雨丝上的亮点,用了一些玻璃球来点缀。树叶和三毛的背景还是用烧制的贴纸做成的。”薛松憨厚的笑道。
烧毁的纸张具有强烈破坏感
虽然这种作画的方式很奇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我刚开始用这种做法作画时,不说别人,就是我老婆都特别不理解,完全不懂我这么做是为什么。不过到后来也慢慢开始说‘这幅不错,那幅不行’,最终她认同了我的这种做法。”
薛松认为,在进行烧制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很强烈的破坏感,一本好书被弄得支离破碎,灰飞湮灭。“正是这种破坏感反而促进了他对贴纸进行重组,经常给我带来灵感。破坏的欲望人人都有,问题是破坏之后再将它变成一个新的东西,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