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但愿人长久 诗意满中秋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25 08:48:53

  由于语词结构、表达方式、生存状态的差异,当代中国人已经无法再次拾起千年前的意境。然而,诗人们以特殊的语言张力包裹住了如今看来略显沉重的主题。这或许才是感受中秋节最好的方式。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本报推出了名为“以月之名”的中秋诗特刊。以诗纪念节日,特别是中秋节的习俗,是古代中国诗人的独特传统。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什么节日,都会被重视血统的民众逐渐包裹上一重“家庭”的情感。一旦它无法获得现实的回应,诗人们便开始吟咏,抒发自己难以落实的情思。所以说,古代的节日是用来抒情的。

  但在这个令人紧张的时代,商业体系以及复杂、快速的交通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此,情感作为报酬被支付。商业行为取代家庭环境,成为节日的主题。消费取代了抒情。或许正因为如此,当代诗人们在面对中秋这样一个传统意象时,很少如古人一样笃定,而倾向于略带解构的吟咏。

  作为一个传统的时间符号,“中秋”在诗歌中的呈现经历了一系列的跌宕起伏。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中秋节正是围绕着传统家庭生活而展开的。神话与传说则是时间的口味浓重的作料。“嫦娥奔月”是个妇孺皆知的悲剧,伐桂的吴刚则被视为中国版的西西弗斯,这两枚最重要的中秋故事蘸满了哀怨。与“春女思”相对,“秋士悲”为这个季节定了调。“士”与“女”相比,已经显得过分忧国忧民,枯肠寸断,而悲字则更强调了它的阴郁气氛。所以,在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秋天的边上,总有忧愁的批注。其实在中秋之夜悲伤的不仅是“士”,“女”也一样。秋天的萧瑟感让她们生出“美人迟暮”的感慨。供着花朵与香木的茶几前,拜月的女性同样悲伤涕泣。

  这一表现与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位置关系密切。在“五行”的文化隐喻体系中,秋与金联系在一起,在方位为西,在色彩为白(而不是金黄色),在脏腑为肺———难怪20世纪初的小知识分子们总是因为秋天的悲伤,患上肺结核———浪漫主义者的疾病。

  1949年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秋天包含的黏稠情绪被快速稀释。“悲秋”的情绪看起来相当布尔乔亚。劳动者对秋的感受显然与悲凉没有任何关系。如同中秋节的最初起源一样,它带给劳动者的,是收获的喜悦。他们对古代诗人的复杂情感视若无睹,沉浸在自己独特的、务实的、充满斗志的日常工作中。

  新的意象为秋天注入了新的力量,中秋变得节奏明快,语气激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食指在自己的诗中写道:“清点自己思想的庄稼地里/有多少成熟的果实并一一采撷”。

  新的诗歌运动为中秋节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第三代”以来,新诗以一种特殊的速度开枝散叶。诗人以更独立的形象出现。他们很少如自己的前辈那样吟咏中秋这个传统的时间符号。在这样一批作品中,诗人们或者仅仅是将前代典故拉进自己的情绪,点缀成一片装饰;或者谈及这些掌故,只是为了将它们切开解构;其中一些甚至完全弃中秋的传统意象于不顾,辞章延绵却丝毫不涉及月亮。

  在不少人看来,中秋这样的传统时间符号已经无法进入现代诗的领域了。围绕中秋的种种意象,体现的趣味也与新诗,特别是“第三代”以来的新诗存在相当的距离。事实上,由于语词结构、表达方式、生存状态的差异,当代中国人已经无法再次拾起一千年前的意境。然而,诗人们以特殊的语言张力包裹住了这个如今看来略显沉重的主题,并在这个主题下,以不同的表达碰撞出了有趣的章节。

  这或许才是感受中秋节最好的方式。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