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似乎有两种情结,一个是足球的世界杯,另一个是科学的诺贝尔奖。因为爱之深、思之切,却又求之不得,因而在国人的眼里,这两样宝贝几乎成了镜花水月。
中国足球且不去说它吧,欲说还休,是因为愈说愈羞;诺贝尔奖则有所不同,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炎黄子孙几番问鼎,几番擦肩而过,我们与这顶桂冠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缘份。
不必喋喋不休地争论我们需不需要诺贝尔奖,也不必没完没了地讨论诺奖离我们还有多远,听听诺奖获得者们对我们说些什么,想想诺贝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科学的路,创新的路,也许会变得更加宽阔。
一、小城林岛,你为何如此美丽
群山拢抱的博登湖烟波浩淼,湖畔的小城林岛如诗如画。林岛的美不仅在山、在湖、在水,更在于她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底蕴。五十七年了,每年的七月上旬,这里便高朋满座,大师云集,一批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队队青年科学家,总是如约来到这里,谈论科学和文化,谈论自然与社会,谈论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谈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带来了很多,留下了很多,丰厚的精神馈赠,宝贵的科学财富,让这座德国南部小城受之不尽。
今年七月,作为出席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中国博士代表团唯一随行记者,我来到林岛,渡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
一个爱美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发生了不少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位美国记者到德国战后的废墟中采访,发现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女儿,坐在被炸毁的房子里发呆。家里一贫如洗,吃的、用的,什么都没有了,生活怎样继续下去?正当这位记者替母女发愁时,他忽然眼前一亮,发现母女的面前放着一个破旧的罐头盒,里面插着一朵盛开着的、美丽的花。这位记者惊呆了,感动了,他从一朵花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一个爱美的民族是有希望的,特别是在这个民族遭遇灾难和不幸的时候。
这个故事,是我上初中时在一本书里读到的,二十多年过去,至今难以忘怀。
走在德国的城市和乡村,常看到各家的门前和窗台上,总是摆放着各种鲜花,有时会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泛舟莱茵河上,时常映入人们眼帘的,不仅有青山、绿水和古堡,还有各式各样、依山傍水的民居小楼,总是用鲜花装点着、簇拥着。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一样,青山绿水不仅是上苍的恩赐,在美丽风景的背后,彰显的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爱美的性格。
林岛因科学而美丽
德国人不仅爱美,更爱科学。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住在林岛的两位医生想出一个主意,把诺贝奖获得者请到德国来,用科学振奋民族士气。生活在博登湖畔的瑞典伯爵伯纳多特对此鼎力支持,利用自己家族与诺贝尔基金会的特殊关系,使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德国落脚。从1951年开始,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每年在林岛举办一次,有学术讲座、圆桌会议,还有丰富多彩的学术沙龙,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与来自各国的几百位青年学者面对面交谈。科学超越了文化、民族和国界,科学家把林岛变成了科学之城,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逐渐变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盛宴。
德国政府一直对林岛诺奖大会非常重视。2000年专门成立了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基金会,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一些经费。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此鼎力支持,132位诺奖获得者成为基金会成员。林岛诺奖获得者大会越来越兴旺繁荣。
每年的诺奖获得者大会期间,林岛便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诺奖获得者的巨幅肖像张贴在繁华的街区,大大小小的酒店装饰一新,用鲜花和笑容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客。和诺奖大师同期到达的,还有世界各国的数百位青年学者。他们慕名而来,为的是亲眼目睹走下神坛的诺奖大师有着怎样的风采,亲耳聆听生活中的科学大家对研究有着怎样的见解。于是,博登湖畔到处活跃着年轻人的身影,林岛也因此变得青春焕发,生气勃勃。
林岛很小,一小时就能转遍主要街区。漫步在博登湖边的小巷,踏过长满青苔的石板,脑子里会忽然冒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条小道曾有多少诺奖大师走过?这片青苔可曾被哪位科学巨匠抚摸?这些商铺、酒吧被多少诺奖大师光顾过?有多少位科学家用餐就曾在这些街边的餐桌?
五十七年间,诺奖获得者们纷至沓来,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林岛的每个角落,他们熟悉了林岛,林岛也熟悉了他们;他们既是林岛的贵客,也是林岛的主人;他们为林岛增姿添彩,林岛也给他们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人文精神的积淀,科学氛围的浸润,让林岛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二、诺奖大师,你哪里与众不同
在林岛,流传着许多诺奖获得者的有趣故事,不是演义,更不是八卦新闻,而是诺奖大师真实而生动的亲身经历。
在某些方面,诺奖获得者比别人多做了一些工作
在今年的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2006年生理及医学奖获得者梅洛教授是颗耀眼的明星。他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年仅46岁,身材高大,风趣幽默。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很有信心,但这么快就获得诺贝尔奖,却是他没有想到的。谈起得知获奖消息时的情景,他笑着说:太太接到一个电话,说我获得诺奖了,她啪的一下就把电话挂了。不一会儿,电话又响了,我去接,太太说,别接,骚扰电话,说你获诺贝尔奖了,真会开玩笑。
他的“段子”真实而精彩,虽然是娓娓道来,却一下打消了年轻人的拘谨,拉近了诺奖大师和年轻人的距离。
1998年化学奖得主科恩教授讲他自己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获奖的第二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在街边散步。两位中学生与他擦肩而过。忽然,两位学生回过头来,将他上上下下打量一番,问他是不是昨天电视上的诺奖获得者。得到肯定答复后,俩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迅速掏出课本,对科恩说:“今天化学测试,有两个问题还没弄懂,你能给我们讲讲吗?”科恩看了看,发现自己也不敢确定,只好说抱歉。两位中学生十分失望,转身走了,边走边说:“还得诺贝尔奖呢,连这都不知道。”
科恩教授用自己的故事,谆谆教诲有志从事科学的年轻人:“不要太看重诺奖,诺奖获得者也是普通人,只不过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多做了一些工作。”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诺奖获得者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2001年生理及医学奖得主亨特教授用自己的科学经历,为爱因斯坦的名言做了最好的注脚。
他说:获得诺贝尔奖是我没想到的。我上中学时成绩并不太好,物理和数学有时甚至不及格。可是我对生物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做实验。实验不出结果,我不会离开,更不会等到第二天,不论多晚,看不到实验结果我是睡不着觉的。
看似平常话语,却反映出诺奖大师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和执著。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想过获什么大奖,更没想过做什么大官。满脑子想的,除了研究还是研究,除了科学还是科学。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杰出成果,原因很多,但专注和执著,必定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可或缺。
由此想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她不仅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而且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有一种不拨开科学的迷雾绝不罢休的精神。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她的精神和意志都超乎超常人,许多故事令世人感动。至今记得她的传记里写到这样一个细节:她的实验室和办公室里,不会多放一把椅子,原因很简单,站着说话也许更节省时间,她没有时间、更不愿意和别人闲聊。她用事实向世人表明,她是为科学而生的,科学就是她的生命。
诺奖评委和获得者有这样的共识:好奇心比获奖更要
去年3月,应中国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邀请,以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为首的5位诺贝尔奖评委到中国访问。当记者问到中国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时,他们几乎一致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人似乎喜欢获奖,许多学者获了很多奖,但科学研究与获奖是两码事,对于从事科学的人来说,好奇心比获奖更重要!
仔细想想,他们并非回避“中国人何时能获诺贝尔奖”这个敏感而尖锐的问题,而是藉此表明自己对待科学的态度,并对中国学者提出真挚的忠告。
在林岛诺奖获得者大会上,多次听到诺奖大师阐述同样的观点。他们对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者说,科学实验总是一个问号连着一个问号,要解决这些问号,靠的是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的心理,这里不掺杂什么功利的东西,获不获什么奖无关紧要。
原来,诺奖大师们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的。实验室不是名利场。吸引他们从事研究的,是兴趣,是好奇,是对科学由衷的热爱,决非名利和大奖。
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科学家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林岛大会上,诺奖大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以及对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感悟,真切而真诚地告诉年轻人,科学研究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你不喜欢可以不做,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委屈自己;但如果要做,就要具备应有的态度和心理,具备必需的好奇和毅力。
出席诺奖获得者大会的中国博士生们说,表面看上去,诺奖获得者与普通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对于科学的狂热和追求,真的超乎常人。林岛之行的最大收获,就是从诺奖大师身上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和科学的真谛。
三、中国博士,你怎能失掉梦想
林岛,既是诺奖获得者的讲台,也是青年学者的舞台。1993年生理及医学奖得主罗伯茨教授,就曾在大会上对青年学者说:“我们是为你们而来的,你们才是这儿的真正主人。”
中国博士生为林岛增色
今年,是中国选派博士生代表第四次参加林岛大会。从2004年开始,由中德科学中心组织、选拔和资助,中国每年派出25位优秀博士研究生,代表中国参加林岛大会。由于会议规模的限制,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者不可能太多,中国代表团的人数仅次于德国和美国,与印度一样,居第三位。参加今年林岛大会的印度学生自豪地说,他们国家对此非常重视,来之前总统亲自接见,回去后总统还要为他们接风。
根据林岛大会的主题,参加本届大会的中国博士生,是从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有的从事基础研究,有的是从事临床医学。尽管领域不同,方向各异,但他们都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许多问题十分好奇,在大会上显得非常活跃。学术报告厅里,圆桌会议室里,到处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和各国青年学者一道,将诺奖大师团团围住,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而诺奖获得者们则如和蔼可亲的长者,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解答,给他们签名,和他们合影。在这里,科学大师与青年学生没有隔膜,没有距离,在轻松而融洽的气氛里,在此起彼的欢笑声中,畅所欲言地地探讨彼此感兴趣的科学话题。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胡志彬和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唐亚梅,曾作为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美国大学里学习过一两年。但来到林岛、一下见到这么多诺奖获得者,他们还是感到非常兴奋、非常难得。他们说,我们在做研究时常有样的困惑:一些课题离现实和应用有一定差距,研究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用?美国的教授和诺奖获得者几乎一致的回答是: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质疑问题,是为了探究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要管它有没有用。现在看似没有的东西,将来也许影响人类的生活和进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孙瞳已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分量的论文,不久将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来到林岛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说,过去看诺奖获得者,感觉他们是在高高的神坛上,来到林岛才发现,他们都像自己的导师一样可敬可亲。他们对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关爱年轻人,关注社会问题,致力于用科学推动人类的进步。这种精神令人感动,是我们青年学者学习的楷模。
许多中国博士生在总结中写道:诺奖大师用亲身经历教诲我们一个道理:你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作为中国青年学者,我们不敢懈怠和放松,不能辜负大师们的期望和重托。
年轻人不能因为忙碌而失掉梦想
1992年生理及医学奖得主、87岁的菲舍尔教授是这次林岛大会上最年长的获得者。他出生在上海,后来随父母去了瑞士,对中国有着特殊感情。他对中国博士生们说,近年来他多次到中国访问,看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很欣慰。但他发现,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似乎个个都忙忙碌碌。他不无忧虑地说,“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有梦想,不能因为忙碌而失掉梦想。”
语重心长的话,令中国博士生们感慨不已。他们诉苦说,自从读了博士,整天忙着做实验,做论文,以前的业余爱好几乎都丢了。看似很忙,其实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总是被动地应付一些任务,长此以往,真的连梦想都没有了。
不少同学抱怨说,目前我们国家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比如,许多大学和研究所对博士生、硕士生的考核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论文发的不够就不能答辩,就拿不到学位,不少人写论文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质量难以保证。个别人为了凑数,甚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这真是中国研究生的悲哀。
这些博士生是从全国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中德科学中心中方主任韩建国教授介绍说,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负责遴选的中德科学中心制定了严格而规范的选拔程序。中德科学中心每年向全国有关高校和研究所发出通知,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选拔推荐,然后经过7名中德专家组成评委会函评,最后是中德专家面试。在遴选过程中,既发现了不少优秀人才,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韩建国不无忧虑地说,有的学生除专业知识外,社会知识和人文常识少得可怜,有的人对德国著名人物说不出一两个,甚至连贝多芬、歌德都不知道。这反映出我们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值得反思。
在选拔过程中,中德科学中心德方常务副主任赵妙根先生深深感到,让中国博士生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走进诺贝尔殿堂十分必要。为此,中德科学中心还专门组织中国博士生到德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考察。不少学生对这里的研究氛围很感兴趣,有意来这里做博士后或工作。为了给他们铺路搭桥,中德科学中心设专项基金,对来德国工作或做博士后的中国博士提供半年的资助,并推荐申请洪堡等奖学金。目前已有7位学生来到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所工作。赵妙根说,年轻学者一定要有梦想,而我们,要努力帮助青年人实现梦想。
……
科学之路从来都伴随着猜想、狂想和梦想。年轻的中国博士生本来并不缺乏科学的憧憬和向往,缺少的也许是激情和奔放。
是什么折断了孩子们想像的翅膀?是谁为年轻人的思维设置了那么多框框?博士研究生十几年经历的无数次考试,有多少考试没有埋没优秀人才?他们上过的几百门课,有多少课促进了创造力的成长?天文学家王绶绾说得好: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
认真倾听诺奖大师们的忠言和教诲,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历史和现状,齐心协力,推动中国教育体制朝着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一步步迈进,眺望林岛,我们依然有梦想,我们依然有希望!
链接:
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战后德国百废待兴。位于德国博登湖畔林岛小城的两位医生萌生想法:邀请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来德国聚会。生活在博登湖畔的瑞典伯爵伯纳多特对此鼎力支持,利用自己家族与诺贝尔基金会的特殊关系,使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德国落脚。自1951年至今,在每年6月底到7月初,十几位甚至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便聚集林岛举行学术大会,同时参加大会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几百名青年科学家。
2000年,德国成立了专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基金会,目前有13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基金会成员。自2004年起,中国博士生代表应邀参加大会。在中德科学中心的资助和组织下,每年从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选拔25位博士研究生参加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