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舞台艺术 追求内涵 讲究形式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21 08:20:34

  音乐多元化

  金兆钧

  近年来,中国音乐文化成就突出,交响乐事业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群众合唱风起云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强力推进,音乐剧创作初具规模,音乐多元性明显增强。

  交响乐事业曾经在较长的时间内陷入低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文艺团体体制改革的深入,交响乐事业近年来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创作日益繁荣,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国际领域交流频繁。这种多元多样化的发展势头,正逐步缩短交响乐和广大听众的距离。北京国际音乐节自创办以来已经进入第十届,在国际上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中国每年重要的交响乐大型活动,并赢得国内外交响乐爱好者的欢迎和支持,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乐团会聚在这里,一批中国原创作品由这里诞生,许多外国作曲家的新作在这里首演。遍及大中城市的新年音乐会近年来也度过创立阶段,正朝扩大影响、打造品牌的方向提升。

  群众合唱事业始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自发性活动,近年来已经由大中城市扩展到全国,大量专业人士介入了蓬勃发展的群众合唱事业,群众合唱水平飞速发展,有的甚至超过职业合唱团水平,在音乐界获得群众合唱“业余并不业余”的美誉。中国音乐金钟奖在2007年首次设立合唱比赛,盛况空前。人们普遍意识到,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对于抒发大众情怀、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社会引起广泛注意,“原生态”音乐不断产生轰动效应,从而推进了全社会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推动,直接促进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改变了民族民间音乐濒临失传的境遇。

  早在90年代初期,中国音乐人已经有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尝试,如今,原创音乐剧在各地纷纷开花,已经有一批作品问世,轰动舞台,市场收获也很明显。可以说,音乐剧将成为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增长点。

  音乐多元化,正成为中国近年来音乐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舞蹈大众化

  冯双白

  近年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舞蹈工作者用自己的出色实践回答着一个重大问题:中国舞蹈艺术应该怎样走出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首先,越来越多的舞蹈工作者开始真正走进社会,走进他们曾经多少有些忽略的现实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编舞技法的流行,一些舞蹈创作者曾经沉迷于外来的编舞技术,沉醉在体验夺目的新鲜视觉冲击下而不能自拔,更被那些技法所带来的“世界级”的光环所眩晕和震慑。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舞蹈工作者却转而在活跃的现实里找到了取之不尽的创作动力。

  舞剧、舞蹈诗和主题舞蹈晚会,已经成为舞台亮色所在。5年来,每年有近20部大型舞蹈作品问世。《风中少林》、《风雨红棉》、《红河谷》、《妈勒访天边》、《二泉映月》等一大批优秀舞剧作品脱颖而出,不仅数量惊人,最重要的是作品创作中高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杨丽萍创造了《云南映象》奇迹,让一个并不太准确但已经深入大众的词汇“原生态”广泛流行开来。这种原生形态的歌舞用最纯粹的民间舞者和歌者演绎着千百年流传的动人旋律。文化部长孙家正曾经说我们要对前人的文化遗产保有一份尊敬之心,杨丽萍则把这句话具象化到了观众的眼中和心里。举国上下掀起的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更为舞蹈艺术中民族文化的元素注入了无限的动力。杂技芭蕾《天鹅湖》的诞生并走向国际市场,则让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种出现在世界面前,一整套原创的文化语汇从此进入国际视野。

  小型作品也是琳琅满目。古典舞中的“怨妇情结”已经被《爱莲说》、《屈原·简魂》、《孔乙己》等逼退到了无人问津的小角落。民间舞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书痴》、《赞哈》等形象新颖,引人注目;现代舞的《守望》夺得了世界荣誉;《天鹅湖记》则深刻鞭笞了当前舞蹈创作中的可笑和可悲。当代舞更是成绩彰显,《千手观音》、《小城雨巷》、《士兵与枪》等作品已经赢得了全国的喜爱。可以说,舞蹈文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话剧人文化

  宋宝珍

  近年来的话剧发展,依然反映着时代真实,关注着民族命运,弘扬了人文精神。在今年四五月间举行的“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30多台话剧进京演出,其中有不少观众反响良好的剧目,如解放军艺术学院演出的《我在天堂等你》,表现了驻守西藏边陲的现代军人艰苦奉献的真实生活。大庆话剧团演出的《铁人轶事》则借助大屏幕和历史叙述,还原了先进的石油工人形象,剧中的王进喜具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和倔强脾气,也有常人不及的舍身为人的优秀品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郭双印连他乡党》,是个从剧名到表现形式都透露出浓郁乡土气息的话剧,郭双印也许不是个十全十美的基层干部,但是在他身上却体现着一种舍命也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决绝意志。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演出的《天籁》,反映的是部队文艺战士从苏区到陕北,边行军、边宣传、边战斗的人生经历,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正是他们“打着竹板过湘江”,用血肉之躯凝成震撼灵魂的战斗号角,用一腔正气奏响鼓舞前进的天籁之声。

  近年来话剧的发展,依然保持着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山西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立秋》,在舞台布景中就展示了西北民居重檐巍峨、庭院错落的特点,剧中所表现的晋商文化、诚信原则、亲情友情、家族背景,无一不扣紧传统,显现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承德话剧团演出的《棋盘岭传》,透过一个冀中一带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展现了农民守土恋家、淳朴天然的乡梓情结。由两岸三地的艺术家共同创造演出的话剧《暗恋桃花源》,不仅在题材处理上很有中国特色,而且在人物表演上也吸纳了戏曲程式,结构上实现了正剧和喜剧的巧妙交织,从而使舞台画面张弛有度、生动有趣却不乏诗意。西方优秀剧作活跃在中国剧场,但是,在《哗变》、《推销员之死》、《青春禁忌游戏》、《艺术》、《蝴蝶是自由的》、《萨勒姆的女巫》、《屠夫》等外国戏剧的演出中,观众已经看不出刻意洋化的表演,相反,整体艺术风格上显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近年来的话剧发展,已经具有了开放、生动、现代的剧场美学理念,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多样态势。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雷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原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北京人》和《我这一辈子》,比较多地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美学特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鲁镇往事》、《人模狗样》则致力于肢体语言的剧场实验,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万家灯火》、《北街南院》等则继续探讨现实主义、细节真实的美学观念。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艺术思潮纷呈、戏剧流派众多、剧场观念翻新的世纪,也是一个舞台装置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纪,这为21世纪中国话剧在表现形式上广泛借鉴、探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