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百姓故事 正文
贫困生3次考上大学后3次拒绝捐助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19 13:36:13

  东北网双鸭山9月19日电 8月22日,由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省教育厅、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发起的第三届“福彩帮困助学活动”评审会在省慈善总会举行,最终审定了500名帮困助学的受助对象。然而,在审核过程中,一名绵竹学生以“家境不需要”拒绝了捐助。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慈善捐助第一次被拒绝了。据了解,去年省慈善总会曾想资助一名什邡贫困生李政,他的成绩非常优异,连续3年考上重点大学,然而他却不愿意接受资助而屡次放弃学业。

  贫困现实下,他为什么放弃慈善捐助?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贫困学生直面人生的故事。

  家徒四壁,他三次放弃读大学

  李政的经历堪称“独特”:2003年,他从什邡中学应届毕业,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2004年,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年,考上西南财经大学。这3次上大学的机会,他都放弃了。2006年7月初,他又收到了第四张录取通知书:电子科大的录取通知书。

  与4张录取通知书相对应,是李政家徒四壁的现实。记者辗转联系到身在什邡的李政母亲杨致琼,她声音低沉而疲倦,叙述的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家庭:两间房、一床席子、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是所有的家当。1989年,杨致琼因为肾和输尿管结石,两次做手术,手术费都是从信用社贷来的。手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不说,还留下一万多元欠账。

  李政的父亲在工地上打工,每月有四五百元的收入,是家里惟一的生活来源。2003年1月,李父在村子前一条公路上出了车祸,猪卖了、粮卖了,一家人更是陷入困境。

  这个时候,读大学需要的上千元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直到2006年,李政才提出了助学申请,出现在了四川慈善总会的申请名单上,可是,在最后核定的800人四川慈善福彩帮困助学名单中,并没有李政的名字。省慈善会的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李政受到一个好心人的资助,进入高校时,就已经拿回了自己的申请。

  三年失学,他从未开口要捐助

  李政一波三折的求学经历,出现在了媒体的报道中,贫困学生与大学擦肩而过的遭遇,引起了社会的反响:他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慈善捐助?有人说,李政是因为自尊心强,所以连续3年考上,连续拒绝慈善捐助,自己断了求学路。

  记者联系了什邡民政局,工作人员经过查证后,有了另一种说法:李政连续3年考上大学,但从未向当地部门提出过救助申请,根据了解,他之所以放弃,是因为学校并不理想。工作人员表示,这名学生的志向比较高,直指向北大和清华。

  慈善捐助的前提是,贫困生本人自愿。在母亲杨致琼眼里:儿子李政一直没有这个“自愿”。“3次‘失学’,我们一直没有对政府说,也只有队上的人知道。他是拒绝别人捐助的,我尊重他的选择。”

  收到第四封录取通知书后,听从母亲的话,李政才主动向活动组委会打电话,并在当地政府递交了救助申请。但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成都一对夫妇赶到什邡,成为了李政的捐助人,负责他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为何又突然转向,接受捐助了?杨致琼表示:那个资助是意外。“其实还是不太愿意,内心是拒绝的。”杨致琼说,作为一个母亲,这种捐助,让她觉得羞愧。她说,最后“不得不接受”的原因是:对方诚恳地上门来伸出援手,最重要的是,李政开始为过去的时光惋惜,不想再耽误了。

  想靠自己,他不喜欢不劳而获

  对于李政艰苦求学的经历,他的老师印象也很深。

  从什邡中学复读一年后,李政又来到了当地洛水镇复读。当时的班主任魏学莲对于李政的评价很高:自己从教13年来,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

  李政的家境贫穷,学校师生都有目共睹。“每天3元钱,早、中、晚都是1元钱的米粉。”看不过去的魏学莲曾经为此“吼”了他,但是没有作用。“他把钱都节约下来买资料。”

  在老师看来,李政惟一的缺点就是很“固执”,一道题不会做,不睡觉也要做出来。考虑到他的家境情况,学校不仅不收他的任何费用,每月还有200多元生活补助。但李政固执地不要生活补助,只要“奖学金”,也是200多元。“他要求自己每次考试达到600分才能领取这个钱,实际上,每次月考,他都达到了600分。”魏学莲说:“他不喜欢不劳而获,而是认为被给予之前,自己应该具有一定价值。”

  实际上,读高中期间,李政已经开始打工了,在这些费用中,李政还会节约出钱拿回家,让母亲去抓几服中草药。进入大学,母亲和老师都不时接到李政的电话,说他获取了奖学金,并在一家快餐店里打工。“感觉他很忙,节假日也在打工。”

  资助李政的杨先生是成都人,在电话里谈起李政,像是谈起儿子一样,很是欣慰。“每个月资助他300元的生活费。他很节约,很好学,现在已经是学生会学习部长了。”

  □对话接受别人帮助我会觉得难受

  李政为何再三拒绝捐助?

  记者找到了李政现就读的大学,经过老师联系到本人。电话里,他说一口软软的普通话,很有礼貌。

  记者:之前3次考上大学,放弃是因为经济原因吗?知道大学有“绿色通道”和“助学贷款”吗?

  李:家里经济的确很困难,没有经济来源。绿色通道我知道,但是我放弃入学的最重要原因,是家里没有一个支持力量,我不能走,边补习还能边照顾家人。我前三次都把录取通知书扔了。

  记者:有人说,你是因为志在清华、北大,而再三放弃去上大学。

  李:第一次填写清华是故意的,因为知道自己考不上。没有想到传开了。

  记者:既然这么困难,你为什么不接受捐助呢?

  李:一开始,我就没有想过申请捐助,让人帮助我,心里的确不愿意。我觉得快乐是帮助别人,别人帮助我,会觉得难受。

  记者:难受是因为有压力?

  李: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接受恩惠应该都有压力。我能理解自卑,从小到大,我也经历过这一个阶段。就是家境贫寒,很压抑,觉得不公平,别人暑假、寒假都是去培训,我只能打工。知识上落后了,然后又怕别人看不起。(笑)中国人把面子看得重要,关键是怎么正视这个贫穷,正视捐助。

  记者:你怎么正视呢?

  李:想有价值,去帮助别人,前提是自己生存下来,然后再创造机会去帮助别人。我现在一天也只吃10元钱,自己打工,争取奖学金,我在一直努力。

  □观点不宜渲染悲苦角色

  “拒绝捐助的贫困大学生毕竟是少数,李政是个典型,但是这种心理状况也不能忽略。”四川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杨秀华介绍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四川各大高校每年大约要招收新生二三十万,其中贫困生大约占到五六万。“还有相当部分贫困生会选择自动放弃学业”,但无法准确知道究竟有多少。杨秀华说,这是一个尴尬,贫困大学生不愿意被暴露出来。

  在杨秀华看来,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捐助,一方面,是对经济情况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心理方面进行引导。“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会更自卑。”他讲述了自己朋友的一个孩子,收到捐助后进入大学,却与周围同学比富,逆反心理很强,把“富”当成动力,结果偷了20多辆自行车,大三的时候被退学。

  “正视暂时的贫穷,不过多去挖掘他们的悲苦。”杨秀华说,按照一贯的规矩,捐助人一般倾向于两种:成绩好的,家境贫寒的。“但媒体和社会不要一味地渲染悲苦角色,其实如今捐助人都很理智了。”

作者: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