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中国戏剧:迎接挑战 寻求超越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17 09:08:12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世纪的中国戏剧也不例外,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生机同在,迎接挑战,传承发展,创造新的辉煌,是戏剧人努力奋斗的目标;把握机遇,关注现实,打造精品,还戏于民,是近年来戏剧事业发展的关键词。

  顺应时代把握机遇

  2002年,剧作家魏明伦曾以《当代戏剧之命运》为题,论及当代戏剧的奇特处境和生存危机,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戏剧命运”的大讨论。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娱乐的多样,新世纪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场大讨论同时也激发起戏剧人的信心,人类在、戏剧在,危机中有生机,经济转型、文化多元同样为戏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且,戏剧的独特魅力和形式优势自身就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中国戏剧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更是解决好全球化与民族化、娱乐市场与文化品性等关系的重要精神资源。

  近几年来,戏剧界迎接挑战,寻求超越;党和政府在推进出人出戏、繁荣戏剧事业的力度和举措上也是空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激发了文艺创造力,对于剧目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实施,不仅评选出代表国家艺术形象的剧目,而且促使精品意识深入人心。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即将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每届参演的戏剧剧目都占艺术节剧(节)目的2/3以上,为戏剧新剧目的展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第八届、第九届和即将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每届也都有25台左右优秀戏剧剧目集中演出,是展示我国当代戏剧成果的又一重要平台。2002年昆剧被联合国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昆剧的扶持和投入,不仅抢救保护了一批传统昆剧剧目,也创作了一批新剧目,特别是青年人争看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

  中国戏剧梅花奖也已经举办了20多年,推动了戏剧人才的培养。党和政府以及戏剧家组织举办的奖节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推动当前戏剧创作的重要手段。去年恰逢中国越剧百年,今年又逢中国话剧百年,31台新剧目的创作演出,也引起了当代人对戏剧的广泛关注。

  关注现实创新艺术

  戏剧再创辉煌,剧目建设是关键,而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近年来,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成绩显著。从文化主管部门和各地院团来讲,重视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已经形成共识;基层院团由于贴近百姓,更为自觉地把现实题材,特别是“三农”题材作为创作的重要内容。

  现实题材的创作是话剧的强项,近年来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如《万家灯火》、《矸子山上的男人和女人》、《郭双印连他乡党》、《黄土谣》、《我在天堂等你》、《小蝌蚪找妈妈》等,涵盖了城市题材、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军旅题材、少儿题材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即便是近代题材的《立秋》以及许多优秀的历史题材话剧,也无不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创新。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说,生活有多精彩,我们的戏剧创作就有多精彩。现实题材剧目创作更应该与时代同行,揭示生活本质,把握时代精神;而且,时代前进了,现实题材的创作也呼唤新的表述方式和演出样式,呼唤艺术创新。尤其是戏曲,其表现形态和手段(程式)与当代生活形态是有距离和矛盾的。

  戏曲艺术的表现力要随着时代发展,创新艺术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广大戏曲人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戏曲现实题材剧目也已产生了诸如《十二月等郎》(湖北花鼓戏)、《村官李天成》(豫剧)等一批优秀作品。

  其实,无论是话剧还是戏曲,优秀现实题材剧目重视主题的深入开掘,形象的鲜明感人,艺术表现力也不断提升。即使是描写当代模范人物、塑造优秀共产党员的剧目,也突破了以往常见的局限。如颇获好评的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和戏曲《十二月等郎》,前者写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后者写农村普通妇女。前者为了写好郭双印,却欲扬先抑,逆向展开,其艺术的独创显而易见。后者描写农村留守女士的生产自立和等郎盼郎的心路历程,充满了对留守女士的人文关怀;而灵动鲜活、诗化别致的舞台呈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造精品传递薪火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是对新时期以来的舞台艺术优秀作品的一次系统的总结。“精品工程”实施5年,共推出50台精品剧目和近100台优秀入选剧目。什么是精品?精品剧目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是历史意蕴与现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精品工程”入选剧目除话剧、歌舞外,戏曲剧目占有相当的比例。戏曲精品剧目包括了原创性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包括整理、改编传统戏。

  综观近年来原创性的优秀剧目,历史剧《大儒还乡》(桂剧)、《廉吏于成龙》(京剧)等,现代戏《补天》(吕剧)、《邵江海》(歌仔戏)等,思想深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都可圈可点。《大儒还乡》情节跌宕有致,塑造了一个既真切感人又使人黯然神伤的形象。大儒的人格魅力给予今人的不只是折服更有启迪,在充满物欲诱惑的当代,人还应多一点精神。《廉吏于成龙》中的于成龙对普通百姓有着深深的情怀,与康王爷斗酒的情节,构思精彩绝妙,既惊心动魄,又幽默风趣,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很强。

  根据传统戏做出重大整理和改编的剧目有《程婴救孤》(豫剧)、《公孙子都》(昆剧)等。整理改编传统戏是对经典的当代演绎,历史内涵的挖掘与时代精神的接轨是关键。改编传统戏也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让传统题材在当代重放异彩,优秀改编之作也就有了成为新的经典的可能。《程婴救孤》(见左下图)把原著的忠奸斗争、家族仇恨的矛盾冲突转换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展示了程婴坚忍顽强的人格力量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在近年的戏剧舞台上,“孤儿”题材十分热闹,那些昙花一现的剧目往往把题材的灵魂舍弃了,结果也舍弃了自己,豫剧版赢得了观众。

  回归生活还戏于民

  戏剧源于民间,“还戏于民”已经成为近年来戏剧界的一种自觉行为。为百姓写戏,在近年来的剧目建设中已经非常突出地体现出来;为百姓演戏,也改变了以往演戏为了评奖、评完奖就完事的尴尬现象。精品剧目的评选就很重视市场的演出。

  豫剧《程婴救孤》已经演出了500多场,被选为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并且荣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三批“精品工程”榜首、“文华大奖”榜首。该剧为什么叫好又叫座?一是改编者的平民视角。二是以现代审美去改造这一传统题材。三是回归市场的战略。好戏是在市场上演出来的,该剧创作之始,剧团就确立了剧目――市场――发展的理念,追求“三大市场”,即巩固农村市场,拓展城市市场,打入院校市场,立志在多元文化竞争中,为民族艺术争得一席之地。

  近年来,“还戏于民”还有许多突出的表现。如民间职业剧团的兴盛,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浙江就有几百个民营越剧团,广东佛山的司火局、海南海口的大致坡都很红火,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每两年一届,为民营剧团提供了一个展演交流的平台。在河南许昌等地,还有相当一些民间自发组成的戏迷剧团,平时工作,空闲演戏,自导自演,自娱自乐。

  100年前,中国的话剧就诞生在留日学生的春柳社,今天,大学生戏剧更为活跃,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已成品牌,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即将在明年举办。除了戏剧专业的学生,还有许多业余学生剧社,他们是戏剧的基本观众,也是戏剧人的后备力量。

  此外,中国剧协组织的梅花奖艺术团开展送戏下基层活动,两年来足迹也已遍及十几个省市的40多个城乡,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