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你一生的动物故事
第3节:报恩的豺
原文/陈毓
老猎人是在一丛摇曳的山苇后发现那只豺的。当时夕阳正要落山,一抹余晖凝在山苇上,把山苇花染得异常烂漫。这烂漫留住了老猎人的目光。可是,他立刻凭他几十年做猎人的敏感,发现了草丛后的异样。
山苇丛中有一只豺。豺受了重伤,旧的血凝成了黑色,新的血汩汩地从伤口涌出。
老猎人在看清豺的一瞬间脑子里喧腾出一幅画面:一群豺在追逐一只壮硕的野猪。野猪其实已在豺的包围圈里了,也就是说,野猪早已是豺的掌中之物,可豺并不立即捕杀野猪,并不想尽快结束这种包抄与围剿,仿佛这种追逐格外地能让它们感到快乐。
如果站在高处,你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仿佛前面的豺在引领着野猪跑,而后面的豺在驱赶着野猪跑……让捕食变成了一种游戏。
游戏会在野猪精疲力竭訇然倒地时停止,快乐的豺蜂拥而上。只是老猎人的一个眨眼,野猪已全部填进豺们的胃,连一滴血也不剩。
当这幅喧腾的画面在老猎人的心里尘埃落定的时候,老猎人望了那只受伤的豺一眼,转身向山下走去。
豺也早已看见了猎人,当看见猎人离去的时候,豺因流血过多而黯然的眼睛又暗了一分。
太阳忽地落下山去了,一阵风吹来,那丛山苇摇曳出几分凄凉,猎人就在这时又回来了。
猎人的归来让豺禁不住战栗起来,豺用绝望的眼神看着猎人。
猎人在豺的战栗中撕下自己夹袄的一角,勒紧豺的伤口,把豺扛在肩上。下山。回家。
山里的冬天到来得格外早。当第一场雪落在山洼里的时候,康复了的豺走出猎人简陋的屋舍。豺在雪地上小心翼翼地跳了一下,又跳了一下。豺在第三次跳起的时候回望了一眼老猎人的屋子,豺看见一点火光在幽暗处倏地一闪,豺知道那是猎人的烟头。豺瞬间就消失在林莽里了。
雪接踵而至了。
老猎人在第二天开门的时候费了些周折,门被昨夜的雪封堵住了。
老猎人在奋力拉开大门的时候吃了一惊,猎人倒退了一大步,猎人看见了豺,那只他救过的豺。
那只豺蹲在一大群豺的前面,见门开了,它呼喝了一声,众豺接着大呼,呼喝声穿越林莽,如山崩海啸一般,惊得猎人差点儿坐在了地上,如此呼喝者三。最后在一声更为高昂的呼声后,那群豺旋即消失了,只把寂静留在猎人的门前。直到这时候,猎人才看见面前小山似的一只野猪--当然是死的了。
如斯情景接下来一再发生。
小山似的野猪如今堆满了猎人的屋后,猎人不知道该怎样处理那些野猪,他为难极了。他很怕那些野猪会引来狼。
直到有一个早上,猎人颤巍巍地把门拉开一道缝,他看见往常这个时候出现在家门口的豺群没有出现。老猎人终于重重地跌坐在了地上。
猎人坐在那里,看见消失了的宁静又回到了自己的院场,眼泪差点流下来。
老猎人抬头望天,诚心诚意地念了一声佛。
安静下来的猎人掐指一算:豺群出现在院场的日子恰恰就是上个月豺在自己家里养伤的日子,不多不少,整整三十天。
(选自《小小说选刊》,23年第19期)
谁是豺狼?赏析/吴骏旭报恩的豺这个故事让我读到了更多的真实。故事的叙述很有技巧。前半部分先平平淡淡地叙写猎人因一念之仁而救回了豺。后半部分骤起波澜,豺为了报恩,竟率领着大群豺来答谢,并每天送给猎人一只野猪。这就有点让人感动了。更巧的是,豺在猎人家养伤三十天,送来的野猪也刚好是三十只!是巧合?不是。受了猎人多少恩惠,豺心中清清楚楚啊!这样的叙述,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故事恐怕很多人听了都会掉下眼泪,为什么?他们流的是感慨、悲伤的泪。感慨、悲伤的是什么?人类还不如豺啊!真的是这样的吗?多少年来,不知道多少仁义之人口里说着感恩图报的道理,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非但不做,有的甚至还忘恩负义,真是禽兽不如。有什么可补救的方法吗?方法自然是有的,但首先要懂得修身养性,学会凭良心做人。古人说:修身,后明理。只有修身养性,才能保存良知,才会知恩图报。人,自认为比动物聪明,所以在精神上也应该超越这些动物吧?记住,本着良心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