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何时才有我们的"大拇指"?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13 09:51:14

  前不久,美国迪斯尼公司和美国最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就其标志动作“竖起拇指”的使用权发生争论。迪斯尼公司发表声明说,伊伯特阻止在迪斯尼公司旗下的ABC电视台《一起看电影》节目中使用他的标志“大拇指”,而伊伯特则认为是迪斯尼公司因为合同纠纷而取消了“竖起拇指”标志。

  这个事情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是因为“拇指”已经是伊伯特30年的“保留节目”,现在“两个大拇指向上”已经是“必看电影”的代名词,而“两个大拇指向下”已经成了“不必费钱去看”的代名词。这个“拇指”是不是还能继续在电视上出现,关系到众多电影观众是否能够继续得到公平公正的消费指南,因此自然成为众多电影观众关心的事件。

  但是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影评以及影评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未必有这么重要和关键了。前一阵子被诸多媒体和影评人痛贬的《天堂口》,无论是从口碑还是票房,都不能说是成功的影片。不过影片主演李小璐同学近日在她的博客上专门撰文为导演鸣冤,还说:“现在自称自己很有影评水准的朋友们,至少在骂电影的时候能够想一想,又有多少人为了电影在不断努力着,全身心地投入着,成为一名可以把电影批评得淋漓尽致的影评人又有几个能真正站出来说我就能第一次拍出一部轰动的电影呢?”

  这段不是很通顺的话很明显地表明了国内电影行业对影评的一种态度———你凭什么说我拍得不好啊?有本事你自己拍一个好电影出来让我看看?

  问题不在于说影评人能不能拍出一部好电影,而是影评在电影产业中到底算是干什么的?如果不算那些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的影评,对于发表在大众媒体上的影评,其作用并不是指导影片主创人员如何更好地去拍电影,而是帮助那些潜在的电影消费者去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掏钱出来消费。作为劝导观众消费的文章,评论的重点并不在于这部电影在艺术性上如何如何,因为这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对于观众来说,看电影是一个不可逆的风险消费过程,因为他们在掏钱出来的时候,并不能确信这部电影就是能够使他得到消费满足感的电影。所以影评以及影评人在很大程度上要替这些消费者完成这个消费风险的评估。这才是目前国内影评最迫切的功能。

  很明显,影评能够完成这一功能的前提,是电影行业要有一个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链。在这个基础上,影评无疑起到了沟通创作者和消费者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良性运作提供了润滑剂。如果我们不给影评扣那么大的帽子,说白了影评和影评人都不过是电影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相对于电影公司出钱的促销宣传手段,从媒体获得报酬的影评人对电影的判断相对更加独立,对一般消费者更具有参考价值。而在这个环节中,影评人的独立性是最重要也是最值得读者重视的元素,因为影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一部电影,但他不能因为利益关系的取舍来判断一部电影。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观众才能重视影评人的判断,并作为自己消费电影时的一个选择因素。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