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诺奖获得者走进北京八中 高中生与大师"零距离"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12 10:00:41

  蒙代尔八中“放歌”

  东北网双鸭山9月12日电 9月11日,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鲁道夫·马库斯(右一)与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演讲后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交谈。当日,来京参加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鲁道夫·马库斯和罗伯特·蒙代尔来到北京八中,与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我们期待这场互动已经很久了。”昨天(11日)下午,在北京八中阶梯教室里,300多名学生用十几次长达10秒的热烈掌声表达了自己对诺奖大师罗伯特·蒙代尔和鲁道夫·马库斯的欢迎,大师也和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罗伯特·蒙代尔更是现场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走自己的路》,并以最后一句歌词“Ididmyway”来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兴趣点不断努力。

  学生:“太有大师范儿了”

  “我们人类讲究人力资源,其实狗类也有狗力资源,有训练的狗就比不懂规矩的狗价钱高。”“尽量不要朝着你不擅长的领域前进,就像色盲的人很难成为画家。不过如果他能剑走偏锋,创造出来个‘色盲派’也不是不可能。”“我当时没钱读书,我的老师给我出了个主意,让我娶个有钱的姑娘,可惜我一直没有遇着,结果我的老师娶了个有钱姑娘。”被誉为最优货币区域理论之父,帮助建立起欧元区的罗伯特·蒙代尔在为学生讲述自己成长故事的时候,妙趣横生的语言和新意层出的比方引来了阵阵笑声。“太有意思了,他们的演讲就像家里的长辈在跟我拉家常,觉得特别亲切,而且从他们的成长故事中我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像要紧追目标,不停奋斗。”正读高二的王同学通过亲密接触后觉得两位大师更有“大师范儿”了。

  大师:“他们英语特别棒”

  这次参加与大师互动的同学共有300余人,分为高一组、高二组和少儿班。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演讲当中,八中的学生向大师共提问了六个问题,包括在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收获的第一份成功,如何看待中国环境问题,怎么确立自己的方向等。“他们英语特别棒,出乎我们的想象,而且问题都非常精彩,很了不起。”两位大师对学生的表现也是赞不绝口。

  蒙代尔儿子成为小明星

  罗伯特·蒙代尔这次的八中之行其夫人和儿子也一同前往。蒙代尔年仅9岁的儿子尼可斯非常活泼开朗,不到一会儿的工夫就和坐在他旁边的两位少儿班13岁的学生李潇瀚和万葭成了好朋友。

  “他非常聪明,长得特像小哈利·波特,很可爱。开头他就问我们喜欢读什么书,喜欢什么科目。他告诉我们他非常喜欢数学,还说特别喜欢北京,明年还想来。”

  对于能和蒙代尔儿子成为好朋友,李潇瀚和万葭都有点始料不及。“老师本来是安排我们献花的,后来尼可斯坐在我们旁边,就和我们打招呼聊天,大家越聊越开心,就成了好朋友,还互留了邮箱,以后会经常联系。”

  大师行程

  北京工业大学

  工大学生热捧大师

  “虽然有些话我听不懂,但是能够亲眼目睹到大师风采,我觉得十分荣幸。”昨天14点30分,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逸夫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蹲满了学生,他们热捧的“明星”是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罗·卢比亚教授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约翰·格雷斯教授。

  学生蹲在过道听讲

  刚刚在上午的论坛上做完演讲的卡罗·卢比亚教授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工业大学,他演讲的题目叫做《能源生产的新方法》,而约翰·格雷斯演讲的题目是《通过热过程利用生物质能时需面对的几项挑战》。“想来听大师作报告的学生太多了,但是报告厅仅有200个座位”,北京工业大学的负责老师告诉记者,“最后来参加的是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的200多名学生,主要是大四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因为他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对大师所要演讲的话题比较了解。”

  记者在现场看到,因为来的学生过多,校方在主席台的两边各加了20个座位,实在没有座位的学生干脆蹲在过道听讲。

  博士生两次提问

  大师们演讲完之后留给学生们10分钟时间提问,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杨涛两次提问,引起了卡罗·卢比亚教授的关注。“卡罗·卢比亚教授在报告中讲到,地球上的沙漠可以放到电池板收集热能,我认为沙漠上经常会刮风,电池板的固定存在问题,大师给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杨涛说,“这让我感觉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任重而道远。”

  大师之间的PK赛

  约翰·格雷斯教授演讲过后的提问时间,卡罗·卢比亚教授在台下咄咄逼人地发问,大师之间的碰撞成为下午的亮点。约翰·格雷斯教授认为可以将秸秆、玉米秆、树皮等物质转化成为醇类,将这些醇类作汽车的燃料,可以解决美国的一部分汽车燃油问题。然而卡罗·卢比亚教授则认为美国人的燃油消耗太大,醇类燃料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关键需要美国人改变生活方式,少开车。

  人民大会堂

  开幕式上秀中文

  昨天上午,“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包括“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内的十几位著名科学家应邀出席。在开幕式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罗托向全场展示了他的中文名字“玄人”,表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文字诗情画意”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罗托认为文化与科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特别称赞中国的文字有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开幕式现场,他向听众们展示了一幅写着“玄人”两个毛笔字的字幅。他说,每次我到中国来都会向人们了解汉字的意思,“能创造这样神奇文字的国家一定是伟大的。”

  会场布置紧扣绿色主题

  今年的主题是“能源与环境”,其实讨论的是节能减排、关注气候变化等内容。而会场的布置以绿色为主的特点正好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主题,论坛地背景图、现场的指示牌、工作人员的上衣,全都是象征节能和环保的绿色。

  北京化工大学

  动画演讲笑翻全场

  昨天(11日)14点10分,当1996年诺贝尔奖得主哈罗德·克罗托自己背着笔记本电脑,走进北京化工大学学术报告厅时,学生们全部起立迎接这位一头白发的科学家。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哈罗德·克罗托为化工大学300多位师生进行了纳米和利用因特网的全球教育两个主题的演讲。演讲过程中,大师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搞笑的动画PPT中,在谈到自己研究领域与世界、宇宙和人类的关系时,大屏幕上甚至出现了一只趴在粪球上的屎壳郎,笑翻全场。

  动画化解深奥知识

  作为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哈罗德·克罗托凭借发现“碳六十”分子结构和对“富勒烯家族”的深入研究,在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要在1个小时的演讲中,使台下的听众都能明白自己研究的领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但当哈罗德·克罗托演讲的幻灯片在一声急促的刹车音效中投射到大屏幕上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吸引住了。整场演讲中,一个黄色的“碳六十”分子结构图始终在大屏幕中间滚动,而大师则始终称之为“纳米足球”。

  和普通以数据、图表的主的演讲幻灯片不同,在哈罗德·克罗托的幻灯片中不时会出现漫画人物。似乎是算计好了时间,每当听众有些疲态时,幻灯切换过程中就会发出或是硬币掉落或是响铃的声音,使听众重新振作起来。而在谈到自己研究领域与世界、宇宙和人类的关系时,大屏幕上甚至出现了一只趴在粪球上的屎壳郎,这一下子惹得全场大笑。

  师生正装迎接诺奖大师

  昨天(11日)300多名北化工的师生通过校园网上领票的方式,聆听的化学大师的演讲。在领票通知上,还特意注明与会人员需着正装出席。为了表示对大师的尊重,昨天到会的师生中也确实很少有人穿露脚趾的凉鞋和吊带装。

  在昨天的演讲活动中,哈罗德·克罗托也充分展示出了一个科学家的风范。在提问环节,大师并没有站在高高的演讲台上,而是走到提问者旁边。就像两个朋友面对面聊天一样回答大家的问题。当提问者因为紧张不太流利地照本子念出自己的问题时,大师干脆走过去自己看本子上面的问题。

  昨天演讲开始前,哈罗德·克罗托欣然接受了北京化工大学名誉教授的聘书,并由学生佩戴上了化工大学校徽。在大师即将告别化工大学时,学校还将哈罗德·克罗托演讲现场的照片冲印装裱好送给了他。同时因为临近中秋节,一块精心准备的月饼更是让大师高兴不已。

  全球是不是在变暖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理查德·杰尔用一张表格显示了2001年到2005年以摄氏度计算的地球表面气候异常现象,有的地方越来越低,有的地方气温越来越高;而全球地面和海洋气候变化的情况,每年的平均数和五年的平均数,很明显从1980年以后气温有较明显的增长。

  全球的冰川在不断的融化,大部分全球的冰川自从19世纪初以来在不断的消融,这就是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在喜马拉雅山的冰川现在每年正以十到十五米的速度在消融。在太空当中卫星照的图片,图片显示的是北极冰层的熔化,分别是1979年和2003年照的,很明显可以看到北极的冰层在不断的溶解,过去这些时间当中北极冰层大概消融了22%。

  继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会怎样

  理查德·杰尔,斯坦福大学玛格丽特·布莱克·韦伯自然科学学院荣誉教授指出如果我们继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会对全球变暖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两位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全球气候敏感度中间值,总之至少温度会增长3摄氏度。这一点可以看到气候变化在本世纪末有可能使气温增长3摄氏度;到底海平面会增长多少呢?当时有很少的极地的冰层,随着西部南极冰面进一步消融,我们可以看到海平面增长了四到六米,记得在水中浮动这些冰层可能觉得冰不是以这样的速度在溶解,随着温度不断上升,水也在向更广阔的面积扩散,这就意味着平均海平面的反应,气温上升3摄氏度就会有25正负十米的反应,也就是说海平面在未来一百年会增长25正负十米的程度。”

  地球增温速度大大加快

  气候专家、中科院院士符淙斌说,自1880年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到有两次快速的增温,其中上一次增温是在上个世纪20到40年代,它增温的幅度是0.3摄氏度;第二次是1980年以来的最近的这一次增温,增温幅度达到了0.6摄氏度,可以看到增温的速度扩大了一倍,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陆地的干旱面积也增加了两倍之多。

  系统储备的太阳能

  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罗·卢比亚教授介绍,在2000年,我们消耗的能源每一年相当150亿吨煤的燃烧,世界人口在新世纪增长了4倍,而我们的能源消耗增加了16倍。如果能源资源枯竭,人类也就走到了尽头,因此需要重新考虑使用其他的能源形式。

  新型太阳能不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太阳能,而是有一个储备的系统来收集热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储存起来,没有太阳的时候使用这些储存的能量,产生电能。

  世界上有很多日照很长的地带,比如沙漠,可以产生巨大的太阳能。我们需要过渡到新的能源,使得人类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能源新概念

  常常提到的绿色能源,指太阳能、氢能、风能等,但另一类绿色能源,即绿色植物给我们提供的燃料,又叫生物能源或物质能源。本次论坛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约翰·格雷斯教授提到的将秸秆、玉米秆、树皮等生物质转化成为醇类,就是后一种绿色能源。(记者施剑松见习记者全逸先实习记者南若然)

  专家观点

  奥运场馆的节能示范作用巨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季松教授现任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是奥组委奥运总体影响项目顾问。吴季松教授表示,奥运场馆建设中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示范作用巨大。

  吴季松说,申奥以来北京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采取了众多措施并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他说,例如清洁煤技术,现在已经在北京市很多工业锅炉中应用,2001年到2006年北京生产系统耗能减少了2073万吨标准煤;例如可再生能源技术、地热能的利用、生物质能的利用现在北京都在大力开展,而在温室气体吸收方面,森林和湿地是主要的汇碳渠道,近五年来北京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增量达到了312万吨。他说,尽管北京减排总量对世界气候都不构成大量的影响,但是北京在节能减排方面将成为中国的榜样,大大促进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进程,同时也说明大家对北京奥运会大气质量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吴季松说,奥运场馆是新的建设理念、管理理念,能量理念是一个样板,会大大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奥运建筑完全是本着这种理念来建的,隔热保温,可再生能源利用,比如现在最大的国家体育馆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场馆;同时奥林匹克公园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城区的森林和水面,净化北京的空气,通过奥运大大提高了城区森林和水面的面积,对于减排和吸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且,北京是2006年中国唯一完成节能减排计划的省市。

作者:    来源: 竞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