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华语大片“老手”走“新路”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11 09:16:07

  在9月8日落幕的第六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华人导演李安凭《色·戒》一片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该片不仅为他带来了第二座金狮奖杯,更实现了华人导演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三连冠”。同时入围竞赛片单元的姜文导演的新片《太阳照常升起》,也在放映时获得了好评。

  近年来,在国际电影节上,“大导演+大投资+大明星”的华语大片似乎总是难逃“屡战屡败”的窘境;而这两部从投资到影响力都堪称“大片”的电影,或许能让人们看到华语大片的新变化。

  类型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健康

  华语大片,不再只是“打打杀杀”

  李安可说是华语大片的开山之人。2000年,他导演的《卧虎藏龙》摘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而后掀起了一股古装武侠片的风潮。从2003年开始,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华语大片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在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同时,华语大片也不断被诟病。有观众评价说,大片尽管画面精美,场面宏大,但却无法掩饰叙事的苍白、人物塑造的刻板,不过是一个“华丽的躯壳”。

  于是,华语影坛似乎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只要是大制作,都难逃“叫座不叫好”的尴尬。

  但李安此次的问鼎,却打破了这一“定律”。制作成本达1600万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梁朝伟领衔主演的明星阵容……这些,都使《色·戒》具备了成为“大片”的资本。可是,威尼斯电影节评委给予的“本届电影节最完美、最完整的影片”的评价,却又向世界说明,其实大制作与好口碑从来也不矛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绍阳介绍说,其实,像《色·戒》这样突破了“大制作+中国功夫”模式的华语大片,今年在华语影坛并不孤单,冯小刚的《集结号》、陈凯歌的《梅兰芳》、陆川的《南京!南京!》都是其中的代表。

  陆绍阳认为,总体来看,华语大片在两个方面有了明显的突破:一是类型丰富多样。《太阳照常升起》讲述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感情和生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拍摄中的陈凯歌的《梅兰芳》则着墨于刻画和还原一代京剧大师的生平,弘扬国粹;正进行后期制作的《集结号》则是冯小刚在军事题材方面的尝试;而依然是古装题材的《投名状》和《赤壁》也与以往的“大片”有所不同。“过去常常是一部大片撑起票房,而现在,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电影,华语大片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二是更注重健康价值观的传达。《十面埋伏》、《夜宴》等影片都因为宣扬血腥、暴力而受到指责,但这种情况在近期一些电影中有了进步。如去年的《墨攻》,反映的是“兼爱非攻”的主题;《云水谣》则歌颂了美好纯洁的爱情。这种转变,也说明了商业大片的成熟和进步。

  活跃国内市场吸引国际目光

  中国元素,仍是吸引力根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华语大片从以“武打”、“玄幻”、“言情”三元素构筑的套路,开始向新的、以20世纪中国色彩斑斓的历史为中心的类型转换,题材上的突破和全球性商业运作的策略,让华语大片呈现出新意。

  专家们认为,这样的变化,其实与前一阶段大片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张颐武认为,尽管近年来的大片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们对华语电影发展所起的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大片的发展激活了中国内部的电影市场,使得观众回归了电影院。另一方面,大片也吸引了全球电影市场对于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新的关注。

  陆绍阳指出,前几部商业大片的探索,对电影创作本身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正是前几部大片的口碑不甚理想和由此引起的一些争论,使得导演们对大片的题材和创作有了新的认识。“现在题材多元化的尝试,正是对前一阶段的一种调适。”同时,大片的拍摄经验和商业运作模式,也为中国导演们创作新片提供了经验和品质保证。

  “尽管华语大片整体水准还待提高,创作者也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导演,但仍然应该看到,经历了几年的探索,至少目前,华语大片的进一步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陆绍阳认为,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料是华语大片繁荣的根本。“世界上很难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有过灿烂的文明,又经历了如此多的大起大落,而现在又在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为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或许,我们应该记住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穆勒的话:“中国电影一直在不断改进、完善自己,实现新的探索。而真正能够吸引观众的元素,仍然来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