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小机场,差不多是价格特区。在这个特区里,不是价格公道,公买公卖,而是价格高昂,行事霸道。这个基本的评价,是自2001年首都机场高物价讨论开展以来,绝大多数民众做出的结论。一句话,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不二店”。
中国在腾飞,经济在发展,体现在民航、机场事业上,就是乘坐飞机的多了。坐飞机,不再是过去少数身份特殊者的权力。普通百姓出差旅游,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目前舒适度最好、速度最快捷的航空渠道。而坐飞机,是离不开机场的。百姓的眼光雪亮,一下子就看到了机场的高物价,觉得不堪忍受,不可理喻。于是,借助媒体来呼吁一下。反映这种民众真实正当意愿,是媒体本份,有助和谐。
机场物价为什么高?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无非行业的门槛高,成本高。机场的餐饮、零售等服务业,大多都在进行社会化经营,都离不开一个高成本。这个高成本,主要是租金(承包费),动辄上百万、千万,让经营者不敢冒降价销售的风险,而甘于饮鸩止渴,继续在高价位营运。这就印证了一个观点,中国王权时代,是可以拿钱捐官的。但这个钱,是要下崽的,要生高息的。像机场这类特殊场所的经营权,恐怕不能简单的让谁出的价码高谁中标。不然,他们现在出的价码越高,拿钱的态度越慷慨,一旦拿到黄金码头买卖权,反过来对百姓下手就越重越很!
有些人給机场物价高做辩护。比如说,机场的投资机制变了,有大部分机场不是政府财政投入了,因而,不能按政府公用事业的标准来要求“企业”。又说,机场的条件好,服务水平高,商品质量有保障,比如星级服务场所的服务收费就是比普通条件下的超市服务收费高等等。乍听有道理,分析一下就觉得道理不足。建设一个机场,老机场不用说,就是新机场建设,难道不是国有资产占绝大份额?难道能离开当地政府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和行政支持?而每一个乘坐飞机的百姓,也在登机前,缴纳过一笔机场建设费。所以,哪怕机场实行的是公司化的市场营运管理模式,它也不应该拒绝担负起一地“窗口”便民惠民服务的公益职能,不应该与百姓意愿背道而驰。
对百姓温柔些更温柔些,这是一种民众意愿。首都机场已经做出榜样姿态,让机场价格与某些标志性商场同价,这种亲民做法好。不管是念生意经,还是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顺民意总是对的。剩下的问题是,其它那么些机场的高物价,是否与其商业服务的品质、水平相一致?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与百姓意愿相吻合?靠谁来行动谁来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