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尝试着给名著想个“知音体标题”,真的就可称作是对名著的“恶搞”了么?二是传承已久、人所皆知的名著,真的会怕几个“知音体标题”动摇了读者对它的一贯评价和印象?
我不否认,资讯发达、交流畅快的网络时代,盛产着五花八门的恶搞行为。不过,恶搞的频现,不等于就可把“恶搞”当作一个“筐”,一看到社会生活中冒出了新生事物,就可以想当然地先给打上“恶搞”的标签再说。以“知音体标题”瞄上名著来说,我倒觉得,其中更多透出的还是一种文化游戏的自娱自乐,也谈不上有多大害处,甚至都够不上“恶搞”的批评标准。
事实上,假如不是先入为主地戴上“恶搞眼镜”来看待,读到《白蛇传》改为《我那文弱的书生哥哥啊,你可知痴心妹妹已为你等候千年》,或是《牛郎织女》改为《苦命村娃高干女:一段被狠心岳母拆散的惊世恋情》这样或直白或诙谐的“时新标题”,恐怕好些读者是不会产生恶搞之感,而报以会心一笑吧。
到底是“知音体标题”在恶搞名著,还是某些人刻意夸大其词地在恶搞式解读“知音体标题”这一文化游戏的本意呢?答案其实并不重要。因为,真正的名著,是根本不怕任何“体”的标题恶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