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删除《牛郎织女》是教育爱情观的偏差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04 09:47:24

  像《牛郎织女》这样的文章,是劳动人民想像力的出色代表,体现了爱情力量的出神入化和美妙绝伦。让孩子沉浸在这种高尚、忠诚、跨越时空的文字空间,对于其灵魂的人文震撼和思想教育是非常积极的,而绝非只有早恋倾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删去了老教材的课文《牛郎织女》,有专家分析“可能编者担心娃娃会受到早恋影响”。

  在中国教育界,出现这样的事情,太正常了。因为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爱情”一直就是“敏感禁区”。老师不敢轻易将纯真的爱情文章讲给学生,家长不敢将爱情作为情感教育载体。

  课堂模式过于封闭,编选思想单一狭隘,造成很多学生情感匮乏,爱情观模糊,爱情观念错位。笔者直到上大学才真正懂得,两性之间的爱情也是一种高尚、健康的感情。而此前从没有老师进行过爱情教育引导,班上出现了早恋问题,老师也是强力反对,视为洪水猛兽。本该得到的“情感营养”因为教育的过分谨慎而受到了剥夺,本该得到人文情感、纯洁感情的科学引导,因为“思想保守”而成为了非正当表达。它对于健康情感的误导和人格扭曲是显而易见的。

  而教育对象和周边环境却呈现泛滥化发展,街头情侣亲热情景不断,影视爱情场面很多,媒体爱情描述不断。就是课本上没有了《牛郎织女》等爱情描述,孩子们照样可以从社会和媒体上得到。靠一本教材锁住怀春冲动和梦想,那是不可能的。这种从非正常渠道得到的“爱情感染”,因为是无师自通,却更容易出现感觉偏差。

  像《牛郎织女》这样的文章,是劳动人民想像力的出色代表,体现了爱情力量的出神入化和美妙绝伦。让孩子沉浸在这种高尚、忠诚、跨越时空的文字空间,对于其灵魂的人文震撼和思想教育是非常积极的,而绝非只有早恋倾向。所以,教材编委不能再用“思想自闭”以偏概全,代替时下的文化丰富和观念多元。

  正缘于此,上海才敢让孩子领会“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的内涵。初三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2004年9月1日《中国青年报》)。宁波镇海中学特意开出“少男少女爱情课堂”,通过把各学科中有关爱情的内容集中起来进行爱情教育,从而引导同学树立积极的爱情观(2005年1月24日《今日早报》)。笔者过去就撰文赞同这种做法:“让孩子认识到单调的课堂之外还有更美好的情感空间,知道爱情是幸福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健康情感,在生动案例中消除对爱情的神秘感和朦胧碰撞,增进对爱情的科学认识和了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达到人格升华”。

  如果我们的编委都有了这种与时俱进的教材观、开放达观的爱情观,这才更符合教育需要,符合学生和时代需要。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