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子女教育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母以子为贵”的根深蒂固思想,母亲希望子女长大成龙成凤,一方面溺爱孩子:省吃俭用供养子女上学,自己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务、争钱,宁愿亏了自己不能负了孩子;另一方面戾爱,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任性、不成器,开口便骂,扬手就打,结果泥?孩子表面上被制服了,成了听话的乖孩子,但内心的伤痕和屈辱的痛苦时时敲打着幼小的心灵!
有位母亲想在有生之年能够得到她的一位儿子的谅解,能儿女同聚,亲情融融,享受天伦之乐,但这儿子对母亲怀有深仇大恨,因为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母亲操持家务,还要出去挣钱,很辛苦,对孩子的顽皮、不听话,就失去了耐心,于是孩子挨打成为家常便饭,后来孩子相继成家,母亲老了,生活难以自理,她的这位儿子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对母亲谩骂,不闻不问,断绝母子关系,但他没想到母亲的艰辛和养育之恩,忘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关心的一面,却把母亲的体罚永记在心!
我们每个人在母亲的阵阵痛苦的分娩中来到这个世界,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在芳香乳汁的滋润下快乐成长,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是并不是每个人能如父母所夙,童年时期的贪玩、任性,青春期的叛逆,这些无不让母亲操心,在繁重的工作中、众多家务的操持下,母亲在疲惫不堪、心情烦躁下对“屡教不改”的子女就怒斥,怨其不争,更有脾气暴躁的就只剩下实行暴力的份了,雨过天晴,孩子表面上被制服了,母亲也很后悔自己的言行,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暗自伤神、流泪。这就应了中国特色的一句古话:“骂是爱,打是疼”。
作为母亲,在气头上她曾对孩子有过激行为,但事后,虽然岁月流失,孩子们长大成人了,但心里的内疚始终挥洒不去,那种疼也一直在折磨着自己。
有一位年已古稀的老母亲,在子女们和她团聚之日,看着眼前已人到中年非常孝顺的孩子们,回想过去的时光,悲伤起来,因为以前家里贫穷,母亲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争钱养家、子女多,心情烦躁时就暴打孩子,在孩子的记忆中母亲朴素善良,但脾气不好,如今儿女早已成家,并且都很孝顺,老人喜欢回忆过去,想想自己以前的所为,孩子经常挨打,心里很是愧疚,不禁老泪纵横,向子女忏悔。
古代著名诗人孟郊,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爱的伟大,作为子女应理解母亲的良苦之心,由于文化水平、个人修养程度的迥异,引起教育方法的错位,但母亲还是希望子女成为有用之才,母亲是爱孩子的,作为子女应该原谅母亲的过激言行,好好的爱她!孝顺她!给她快乐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上面这位不能原谅母亲的儿子听到这样故事不知如何感想:一位母亲,因为家里很穷,为了让孩子们吃饱,每到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我想这样的事会在他很小时也有亲身体会吧?!那为什么还不赶快原谅、接纳母亲?!
最后,以著名诗人舒婷的《呵,母亲》的诗作为结尾吧:
……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