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共同愿望。但是,有相当多的家长只会拥有这种美好的愿望,却不能够顺利实现愿望,甚至事与愿违。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王新的父母“望子成龙”
王新(化名)今年14岁,上初二。他的父母对他同样寄予了厚望: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有所成就。王新上初一后,为了让儿子沿着他们设计的“阳光大道”前进,为王新制定了作息时间表、研制了食谱,还不时地给他买回各种补品;限定王新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电视;为避免儿子交友不慎误入歧途,规定王新不能交朋友等。
错误的家教方式把王新推向了网络游戏
开始,王新还能按他们安排的做。但没过多长时间,出现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怎么也不愿看到的情况:王新开始不“听话”了,由要求到抗议,由抗议到争吵,由争吵到绝食,由绝食到出走……行为逐步升级,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日趋僵化。
王新在家里得不到尊重,在学校感到自卑,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便开始逃学。起初,王新三天两头往网吧跑,不久,便成天泡在网吧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因逃学多次被学校通报批评。
那时,恰逢我到当地作报告。报告一结束,王新的爸爸就迫不及待地到讲台上找我。
“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我们这完全是为他好,可孩子一点儿也不领情。我们这么爱孩子,难道这样做错了吗?!”王新的爸爸道出了心中的苦恼。
了解情况后,我说:“确实是你们错了!你们自认为那样做是在爱孩子,但你们是否征求过孩子的意见?”
“没有。这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王新的爸爸说。
我说:“你们看似关爱孩子、为孩子好,其实,你们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孩子身上,这是在折磨孩子、害孩子。你们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生活、学习的安排。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给孩子以引导、帮助,而不是越俎代庖。看来,你们还没有读懂‘孩子’这本书,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更不清楚孩子的心理需求。‘问题孩子’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产物,孩子上网成瘾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的反映,是孩子长时间心理压力释放的手段。你们的孩子本是个很好的孩子,是你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听到这里,王新的爸爸恍然大悟。
我说:“平等对待孩子,才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灵丹妙药。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既然认识到自己错了,何不推心置腹和孩子谈谈,真诚向孩子道个歉,取得孩子的谅解。”
接下来,我们商量了一套方案。
我与王新的两次接触
那天下午,等了近一个小时,王新的爸爸、妈妈才从一网吧找到他。王新低着头,无精打采地跟在父母后面。
王新的父母把我以老师的身份介绍给王新后,就找借口回避了。王新礼貌性地问候了我一句,就“钻”到自己房间不出来。
稍停,我敲开房门,微笑着对他说:“老师想和你谈谈,欢迎吗?”
他面无表情地说:“随便。”
为了缩短距离,我有意找他感兴趣的话题,和他谈起了网络游戏。不一会儿,他消除了戒备心理,慢慢地和我聊了起来。我们越聊越投机,聊了近一个小时,我见好就收,借故告辞,并相约次日上午再次见面。
第二天,王新见到我很高兴,又是给我让座,又是倒水。看到孩子的表现,王新的父母也露出了笑容。
有了上次的基础,这次谈起来就容易得多。我把带来的一篇文稿——《青少年迷恋网络的诱因》递给他,说:“孩子,请你看看这篇文章,然后谈谈看法,好吗?”
等他看完,我问他:“看了文章有什么想法?”
“写得很好,有些内容很熟悉,好像针对我写的。”
“这是我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不是针对你写的。你觉得熟悉,是因为你也属于这里面说的情况。”
我接着说:“孩子,你那么喜欢网络游戏,肯定有你的理由。你能把第一次上网的情况给老师说说吗?”
他说:“爸爸、妈妈总是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他们总是为这些事训我。有一次,爸爸又为看电视训我,我心里实在难受,就到街上溜达。路过一家网吧时,看到里边有好多同龄人在玩得很起劲儿,我就忍不住走了进去。”
我说:“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能把心里话说给我听,说明你是诚实的孩子,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王新对我更加信任了。我又问:“你后来是如何迷恋上网络游戏的?”
他说:“在网上玩游戏,既新鲜又刺激。轻易就会积分、过关,而且电脑还不时鼓励我:‘你真棒’、‘你是好样的’、‘你真是个天才’、‘继续努力呀’。然而,一旦回到现实,学校的生活枯燥无味,总是强调考试分数;回到家里,父母的说教、絮叨让刚松弛的神经又绷起来了。尤其是做任何事都要遵从他们的意愿,没有一点儿自由。在我的生活中,现实与网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宁愿在网吧里混日子也不愿回家,时间长了,就离不开了。”
我话锋一转,说:“孩子,能讲讲你眼中的老师和父母吗?”
王新说:“老师是批评人的专家,眼中盯的只有分数;爸爸、妈妈根本就不理解我,总想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我。”
我说:“你能这样看问题,表明你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但是,你想过没有,老师即使有时做法不当,但目的是为你好,父母更是爱你的。你的父母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他们有一颗深爱你的心。但他们毕竟不是教育专家,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在培养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也在情理之中。你认为是这样吗?”
“是的。”王新回答。
我看时机成熟了,就说:“你的父母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想真诚向你道歉。你能接受吗,能原谅父母吗?”
王新若有所思。片刻后,他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
解铃还须系铃人
双方的心结解开后,我把他们拢到了一起。
王新的爸爸瞅准时机,上前拉住王新的双手,说:“儿子,爸爸对不住你!爸爸不应该强制你。逃学、上网不是你的错,是爸爸不称职造成的。请原谅爸爸,好吗?”
王新的妈妈也动情地说:“孩子,妈妈对不起你。”
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王新,他诚恳地说:“爸爸、妈妈,我对不住你们,我不该惹你们生气。以后我一定好好上学,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三人流着泪抱成一团。
点评
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对孩子关爱备至、管教严格。高希望、高要求无可厚非,可有的家长脱离实际,盲目地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妄图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描绘”了一幅发展蓝图。无论其前景多么诱人,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于是,“网瘾少年”、“问题孩子”就出现了。
这种情况究竟是谁之过?归根结底,问题还在于家长!因为这些父母虽然关爱孩子,但没有学会正确地关爱孩子;这些父母虽然教育、培养孩子,但没有遵循教育规律。为人父母者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还抱着老观念不放,还用老掉牙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教育新时代的孩子,你能不碰壁吗?你的孩子能不出问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