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关于取消公办高中办复读班的消息,是从一个叫做“落实中职国家资助政策及2007年招生任务中部片区座谈会”上传出来的。
在8月4日湖北召开的此次座谈会上,教育部长周济要求,从明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招收高三复读生。
至于原因,教育部长的说法是,这种复读班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
事实上,一个内容相同,但形式更为正规的禁令早在2002年就已经由教育部发出。这个叫做《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称:“当前,一些地方公办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复读的现象有增加的趋势,使本来已经短缺的高中教育资源更趋紧张,也影响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为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
由此看来,此次禁令更多是老话重提,那么为何时近五年仍禁而不止,此次再度重申效果又会怎样?教育公平,从取消高考复读班来切入,是怎样的政策价值取向?
多重利益下的办班冲动
此次禁令应该更多针对的是地市一级,主要是农村地区公办中学办复读班的情况。
一位在教育界浸淫多年的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地市及县级重点中学,大多还办有复读班。一些学校的复读班规模甚至超过了正式的高三班。这些复读生成为学校福利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高中三年的学费不到5000元,复读生一年的收费就是上万元。而这笔钱并不进入国家财政预算,成了学校的小金库。
不过,近年来另一种名誉利益的冲动也渐趋强烈。很多学校不惜动用最优良的师资开办复读班,其最大目的不是为了直接收取高额复读费用,而是吸引相对优质的生源,以作为学校在区域范围内争比名气的筹码。为了吸引优秀的复读生复读,一些学校非但不收取那些已经超过重点大学分数和一本分数线复读生的费用,还给他们提供补助和“津贴”。
一些地方,还把复读生与正式应届考生混在一起,如果觉得复读生能拿高分,就把学籍也转成正式生。而在正式生里有学习不好的,就劝其今年不要参加高考,干脆直接去复读。
通过这样的筛选,其高考升学率明显提高,作为局外人的家长,只看到这所学校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多,却不知道其中的猫腻,于是趋之若鹜。
对学校来说则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学校声誉好了,来求学的就多了,来求学的好学生自然也多了,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相关的投入也便多了,其他方面的好处也是难以言尽的。
有了这些方面的利益,虽然教育部已有禁令,但学校依然很有动力办复读班。加之禁令仍多是软约束,地市及县中学又是山高皇帝远,往往难以执行。
复读班变身
与地方上相比,在2002年教育部发出相关通知后,当时处于风口浪尖的各大城市重点中学都不再直接办复读班了。
但是,复读机构演变为两类。一类为公办学校下属的培训中心,属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民办机构,这类机构一般要求不能占用所属公办学校的校舍,可以请公办学校教师前来兼课,但不能影响本校的正常教学。另一类则是纯私立的社会复读机构。
以某省会城市为例,目前该市的复读班(也叫补习班)都是由民企老板投资办的。一开始还打着一些重点中学的旗号,但后来都脱钩了,目前规模较大的一届就能招二三十个班。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校正式聘用的多是公立学校的离退休老师,但也只占其教学人员的三分之一不到,而且还有不少只是从事管理工作。真正承担起教学任务的都是其他重点中学的在职骨干教师。
一位公立中学校长就对记者抱怨说,现在给老师排课越来越难,很多老师都不愿代高三,要求只代高一,而且课时是能少上就少上。
背后的原因在于,在当地私立的复读班代课,以前一节课时(45分钟)100元,现在两个课时300元,在公立学校根本拿不了这么多。
即使相关部门去这些学校查,学校拿出来的也都是离退休老师的花名册,而且目前也没有强令在职教师不能在校外代课。
据了解,该市一个较大规模的复读学校是由该省图书馆与一家私立学校合办的。为了给这些复读班找地方上课,图书馆把公共设施都腾出来办班了,对外借书的空间则被压缩到很小,接近该馆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说,该图书馆负责人私下里居然称“现在的人都忙着挣钱了,谁还来看书,不如把地方租出去办班”。
而无论是让公立学校的老师代课还是占用公共的场地办学,应该说都属于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但根据教育部的禁令,显然很难禁止这种打擦边球的行径。
此外,一些公立中学虽然不办复读班了,但每年还会招收一部分插班生。一位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高三教师比较辛苦,但又不可能从学校的财务里拿出一块钱来补贴,所以就招收一部分插班生,收的钱归年级组管理,有的学校归教导处,作为高三老师的补贴来源。包括每年高考结束后已经成为惯例的老师旅游经费,都要从这个钱里来补贴一部分。如某中学高三有十个班,招了20多个插班生,每个学生收费1万元。不过这些学生并不算在升学指标里。
复读班的出口
禁令再次发出,但收效会怎样?
一位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说,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禁令并不少,可是又有多少禁令得到认真执行了呢?拿减负来说,2000年时曾经掀起一股减负热,当时他曾经查过,仅建国以来关于减负就下过18道“金牌”,但时过境迁,现在又没人提了,孩子们的负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去年教育部领导强调要“五不准”,不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惟一指标;不准小学、初中招生举行选拔考试;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不准按考试成绩排队,但在现实中也都落了空。这不光是教育部门一家的问题。关键是当前的社会结构和就业结构决定了人人都要上大学,最终还是一张卷子定终身。
林彦其是山西一家私立中学的校长,虽然人在山西,但他的视野却有些全球化的色彩。他到台湾去考查,曾就高考复读问题专门进行过调研。他发现,两岸有着几乎相同的文化背景,复读的情况也很普遍,但台湾的复读学校全部是私立的,从师资到设施与公办学校截然分开。这里的复读学校都已经经过了四五十年的历史,完全是正规的学校,有自己的校园与师资队伍,他们的教师都是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在社会保障方面都很正规。这些学校也招公办学校退休的教师,但绝对不允许在职的公办教师到复读学校任职。
他认为,我国复读机构根本的出路还是走真正私立的路子,但现在很多没有与公办彻底分开,根本问题在于师资力量的短缺。而目前公办教师很少有愿意丢开公家的金饭碗去私立学校打工的,毕竟私企的社会诚信度不够,没有安全感。所以教师们更愿意脚踏两只船,有公办学校稳定的收入,同时再到私立复读办去挣高薪。
记者注意到,相关部门的政策出发点还有一个,即取消复读班可以推动那些适合上技校的学生放弃复读而去上职业学校。
但记者采访到的诸多教育人士称,通过这种办法鼓励人们上技校,不可能。
林彦其曾经到日本考查,当时正是七月底,他看到修路工人在大太阳下工作很辛苦。于是他问日本一位学校的副校长,这些工人是不是外籍工人,但得到的答复是这些工人都是日本人,不过因为他们又苦又累,所以挣的钱并不比这位副校长少。
林彦其感慨地说,在一些成熟国家,白领与蓝领的待遇更多是工作环境与社会圈子上的差异,但在收入与生活福利上差别不是很大,因此人们就不必都往大学挤。而在我国,拿农民工来说,工作累,住得差,没保障,还拿不到工资。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要往大学挤。如果上了技校,工作待遇和上大学差不多,那何必上大学。但这个转变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像今年许多中专技校仍没人愿意上,学校只好是考多少分都无所谓,只要报名就能上。然而,即使是只考了300多分的学生,也不愿去技校,就是上艺术类也要上大学,而现在的大学也是投其所好,几乎所有的学校,不管是工科的还是综合的,都有艺术专业,水平不高,师资不高,条件不行,将来学生到社会上干什么,他们就不管了。大学有利益,办这么个系院,又能赚钱,还能安排系主任、院长,老百姓也愿意。现在像什么营销、酒店管理这些软专业的特别多。
教育公平不能小修小补
复读班该不该一刀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提出了这个问题。
每届高考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考生,因发挥不佳或志愿填报失误与理想的大学无缘而选择复读。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农村家庭的复读生,要么当地社会办学力量薄弱,没有复读班,即使有,民办学校不菲的复读费也使他们继续复读的可能性变小,甚至从此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公平,并非只是保障应届高中生的教育公平,而是保障整个社会成员的教育公平。“对这部分人公平了,对另一部分人就不公平,这样的政策很难说是公平的,”顾海兵说,“毕竟学生有选择复读的权利。”他认为,像取消公立高考复读班这样的事情,关系到社会民生,在做出相关行政行为之前是不是应该进行一些更加详实的调研,并听取民众的意见。
顾海兵认为,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取消公立高考复读班,显然是有些小题大做。
为公众所明知的是,影响教育公正公平和高考公正公平的“主要矛盾”并不在于复读生或者复读班。城乡间、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二元制身份中歧视的存在、高考录取的地区不公平等才是社会引发教育公正公平诉求的根源。不在这些更本质、影响范围更大、涉及全体公众利益的政策上进行大的改革,仅仅将目光盯在复读班和复读生的问题上,做“一刀切”式的小修小补,希冀以此来打破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显然是荒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