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假盐案暴露出的惊人细节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29 10:13:09

  衡阳市盐业部门资料表明,当地不法商贩已经形成了贩运、分装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地下私盐销售团伙,其贩卖方法和手段狡猾多变。今年以来,该市就破获3起大案,涉假盐、私盐近78吨。经测算,在该市720万人中,可能有100多万人在食用没有加碘的“假盐”。

  这则消息的卖点颇多,有多重角度可以解读。比如,假盐案殃及多达100多万人,可谓受害者众;比如,盐矿职工参与其中,不法商贩已经形成了贩运、分装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地下私盐销售团伙;再比如,一些执法部门执法违法,假盐被法院查封后竟不知去向。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更值得品读的是假盐案所暴露的惊人暴利。

  调查显示,衡阳之所以假盐泛滥,完全是利益作祟。不法分子以工业盐充作食用盐贩卖,其成本不过300元/吨,而收益可达2200元/吨,利润高达7倍,甚至超过了贩毒。不法分子对假盐趋之若鹜,不惜铤而走险,正是因为暴利惊人。

  工业盐成本是过300元/吨,收益可达2200元/吨。那么食用盐成本呢?据2007年8月13日《瞭望》文章《“体制暴利”下的盐业鸿沟》显示,自1996年以来,一些食盐的出厂价基本没变,每吨三四百元。即便按照400元/吨的食用盐出厂价计算,即便按照加工后的收益是2200元/吨计算(按照常理,假盐的收益价必然低于公盐的收益价,否则假盐便不可能有市场),我们可以看出,公盐的利润已经超过5倍。5倍的利润当然是暴利!当我们声讨假盐的暴利高达7倍时,殊不知公盐的利润不遑多让,这一细节恰从侧面验证出了盐业的畸高利润。

  食用盐成本甚低,食用盐售价畸高,这种产地贫困与“销售暴利”的失衡,一定程度上是对食盐产地的侵损,终端买单者是普通居民,肥的是盐业公司。盐业公司在食盐定价上为何具有“绝对权力”?食盐的整条产业链上为何让少数人获取了暴利?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对盐业垄断经营体制的改革不到位,少数人谋取的高额利润是“体制暴利”。其实,说白了,仍是垄断在作祟。

  自199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食盐专营制度。平心而论,国家对盐业实行垄断经营,有着良苦用心,一是维护公众食盐的需要,二是可以获得丰厚税收,三是保证加碘盐的顺利推行,维护公众健康。这些初衷无可厚非。遗憾的是,一些盐业公司却利用专营权,借助行政权力,大肆谋取暴利,动辄提价,动辄变着法子捞钱。比如,换个包装不换盐,就可以大幅加价。在一些地方,每500克食用盐明明售价不到一元,换个包装就迅速蹿升到1.3元。还比如,一些盐务局公然贩卖私盐,获利颇丰。

  假盐案暴露出惊人的细节,说明要杜绝私盐大行其道,除了严厉打击外,,整饬公盐业的乱象也必不可少。一方面要揪出盐业中的害群之马,另一方面要削弱盐业暴利,当公盐的利润不那么畸高,贩私盐者因利润空间被压缩,自然不会做不赚钱的买卖了。借用网友的话就是:“盐业专营其实就是垄断,如果把公盐的价格降下来,私盐就没有市场,还会有人去干吗?”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