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公布新词焉能不考虑多数人明白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29 09:50:56

  前不久,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诸如房奴、奔奔族、独二代、国际高考移民、换客、梨花体、晒客、学术超男等等,均收录其中。据介绍,这是国家语委今年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像许多人一样,笔者对大量的所谓新词也先是“不懂”,然后是“质疑”。先说“不懂”的,诸如“压洲”乃“压力最大的亚洲”之类,不加注释,无论如何我也不会弄明白。这一点,发布者应该没想到,所以才会说:“很多人对这些新词究竟是何含义并不理解。再公布新词时,我们会同时配有例句和注释。”既然如此,就不能不让我们质疑:公布新词焉能不考虑多数人明白?多数人都不明白其含义的新词,可以成其为新词吗?尽管这些词“不会很快收入词典”,但是公布汉语新词的标准是什么,仅仅取决于其在某个范围内比较流行吗?

  打个也许并不恰当的比喻,新公布的很多所谓汉语新词,类似于行话,也就是某个行业的专门用语。“晒客”、“博斗”之属,可能只是在网民群体内某个年龄段的人们才能够了然。不能排除的是,它们中的一些词将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与积淀,很可能融入汉语语词队伍,但是现在一股脑儿地端出来(当然也是经过了筛选的),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有专业人士认为,发布新词不是为了引导公众使用,只是表明官方对曾经流浪在民间的词汇的承认。然而,有谁敢保证过了十年八年,或者也许就是明年、下个月,这些所谓的新词仍然生机盎然呢?如果不能,这种“承认”又有何意义?虽然说,发布者的主观意愿“不是为了引导”,但客观效果上却可能南辕北辙,因为一些中小学生可能看了权威部门发布的这些词,会想当然地认为可以效仿、使用,这不是制造混乱吗?

  因而,明年“再公布新词时”,笔者斗胆提个建议,“多数人”不理解的新词就免了,也不用费心费力地配例句和注释,单纯公布那些“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就行了。因为,语言词汇的生成毕竟是约定俗成的,没有多数中国人的认可,还何谈代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