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乾隆写诗与文字狱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29 08:59:40

  这几年的荧屏上,乾隆皇帝没少露面。在剧中,他诗书俱妙,通棋道,谙音律,风流倜傥,是个全能型文人才子。看这样的剧情不免会想:天子右文,群公操雅;皇帝如此,自是文化之幸吧,乾隆盛世的诗书必定是一种鼎盛状态。

  其实大谬。

  乾隆的确写诗,且是我国古代诗作最多的诗人。他的《御制诗五集》共41863首,平均起来,他每天要作诗1.8首,而且要从一出生就算起。宋代陆游诗作万首,但与乾隆相比,差距甚远。不过,乾隆诗虽多,好的少。他的诗偶有写得好一点的,像在避暑山庄写荷花的“霞衣犹耐九秋寒,翠盖敲风绿未残。应是香红久寂寞,故留冷艳待人看”,有些意境,但比之朱洪武皇帝的“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似还有不如,更不要说和同样做过皇帝的南唐后主李煜等一流诗人比了。

  乾隆的诗,可读者少,他对文化最大的功绩,大概要算敕令编撰《四库全书》了。《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历时十余年修成,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3600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3800人。整套图书共收书3503种。

  但这仅仅看到了乾隆皇帝光明的一面,另一方面,乾隆皇帝也是焚书戕儒的高手,他那个时代的文字狱,放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里来看,也可算登峰造极。

  文字狱兴起于清康熙朝,康熙、雍正时,因文字入狱者省省都有,为数极多。乾隆承其祖训,仅以他组织编撰《四库全书》的10余年间,全国就烧焚图书70余万卷,仅浙江就毁书21次,计538种共1.4万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在乾隆四十一年时,一年就焚书8000余部。编书第二年,乾隆下旨给军机大臣,令他“凡有诋毁本朝之语,正应乘以机会查办一番,以杜绝、遏止斜言,正人心而厚风俗”。接到圣旨,大臣们进而扩大化,连明朝野史及明人有关奏议文集,只要内容稍有嫌疑而对朝廷不利的,一概焚毁。还有许多根本与政治无关的书,也多被焚毁,如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等。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此处所说的“正应乘以机会查办一番”,可见出他敕令编书时主观目的的复杂性。原来他编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清洗和整理当时的思想界。

  秦始皇焚书坑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惨事,但以乾隆焚书的时间和数量之巨,实在超过秦始皇太多。

  在封建时代,文化事件的两面性,大都源于封建统治者文化人格的两面性。乾隆其实是很重视作诗和读书的,他说:“能益人心思,端惟诗与书。”又说:“山居静所会,几余常憩诸。或时咏新什,或时读古书。”给人以书不离手、诗如生命的感觉。但他个人的诗书行为,与他对诗书的戕害比起来,实在是天差地别的。

  乾隆的诗写得差,这一点,他在世的时候就有人给他提出来。他在一首诗中说:“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这里的慎修,即清代大学者江永。但这种劝说似乎没什么作用,乾隆的诗还是一路写了下来。“自知诗可不为”还偏要为之,这和他对待别人诗书的心态有些相像。我想,以乾隆的文化水平和见识,肯定知道他下令焚毁的许多书籍是很有价值的,但他却偏偏还要焚之,这也算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而以此种态度对待文化,就更显得混账了。

作者: 胡 弦    来源: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