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感恩,到底有多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24 09:34:58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 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新闻之后评论如潮。有人说这样的资助者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其实是一种施舍,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有人说这些资助者态度霸道,给别人一点施舍就想高人一等,让别人对其感恩戴德。总之这几个撤资的资助者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而处于弱势的贫困大学生们则成了人们言论呵护的对象。当然,这些资助者把贫困大学生推向道德烤架的确是不良之举,不过作为一名大学生,用言语或者是行为来表达一颗感恩的心真的就那么难吗?

  大家都为这些大学生不表示感恩找了充足的理由:心理上的自尊或自卑让这些大学生不擅于或者是不习惯表达对恩人的谢意:物质上的匮乏让这些大学生不舍得打一通电话,写一封信;这些不表达谢意的大学生们都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发奋读书;各种理由看上去都可以理解,不过这些大学生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他们到底有没有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我们都不得而知。仅靠猜测来得出的结论注定是武断的,而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并不容我们这么乐观的估计。不懂得感恩也算是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一。“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资助者打一个电话或者写一封信能占用多少时间和金钱?这些贫困大学生难道就没有几块钱和几分钟的时间?如果是因为过度的自尊或者是自卑,这种心理就更应该及时地得到纠正,毕竟在大学里学习知识之余,更应该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批评那些资助者的目的也许是为了保护这些弱势的大学生,但是这样去包容不如去正确的引导。一方面纠正这些贫困大学生多度自尊或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让那些不懂得感恩的大学生从此事中得到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有善恶分明的规则,需要有扬善惩恶的风气,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高知人群,更应该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代。对资助自己的恩人说一声谢谢并不会引来嘲笑或者是鄙视,恰恰说明这些大学生虽然在物质上贫乏但是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们懂得人间的美好情感,懂得去感恩。

  最后,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去看,过度的批评这些资助者其实也会伤了这些好心人的心。毕竟这这种资助是完全无偿的,大多是出自于善良的情感因素。到头来自己的情感付出没有得到任何的回音,反而遭到了社会上的批评,那以后还有谁会愿意慷慨解囊?我们对这些资助者的宽容其实也是对以后更多资助者的鼓励,也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带来的实惠。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希望这些“沉默”的大学生能勇敢的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恩,其实并不难!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