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政要时针 正文
万众一心促增收——来自双市抗灾自救一线的特别报道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22 15:36:10

  东北网双鸭山8月22日电 6月份以来,遍布四县四区的持续旱情,使双鸭山市488.84万亩耕地受旱,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81.2%,其中重旱面积354.8万亩。据估算,全市农作物减产五成以上的达160.96万亩,绝产120.7万亩。

  50年不遇的严重旱灾,预计给双鸭山造成粮食损失16.2亿斤,全市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近12亿元,农民人均减收近2300元。全市受旱灾影响的群众高达43.1万人,因灾造成缺粮人口13.2万人。

  形势严峻的旱灾,没有击垮不屈不挠的双鸭山人。

  “减产少减收、减产不减收、减产力增收”。旱灾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抗灾必胜信心,因地制宜科学部署,千方百计多业并举,多种措施生产自救,打响了一场艰难的抗灾自救战役。

  久旱逢甘露。随着近期全市普降的大雨,令人揪心的旱情终于得以缓解。

  今年这场旱情,其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创下了双鸭山建市以来之最。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严重的旱灾,使双鸭山这个农业大市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场大旱,同样也考验了我市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旱象初显,市委高度重视,政府积极作为,迅速将抗旱转为中心工作,多次召开抗旱专题会议,并立即启动全市抗旱预案,使抗旱工作在第一时间有效展开。随着旱情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及时下发了《中共双鸭山市委、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制定出台了《双鸭山市委、双鸭山市人民政府抗灾自救实施方案》及《全市农作物抗灾增收技术建议》等,使全市抗旱工作始终保持思想统一、重点突出、措施到位、效果良好。

  抗旱期间,市委书记王晓明和市长滕喜魁等市领导亲自深入基层检查减灾增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现场解决实际困难。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8个抗旱减灾工作组,也深入四县四区的重灾乡村、农户和地块,查看灾情,慰问灾农,研究制定综合增收措施。

  各县区、乡镇、村屯及全市各单位也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抗旱合力。

  6月份起,1300余名各涉农部门的干部、技术人员全部下到农村减灾增收第一线;各级农业、农机、水利、气象、林业、畜牧、民政部门,积极为受灾县区、乡、村和受灾农民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对情况较为复杂的,一家一户地帮助想对策、找出路,指导群众搞好生产自救和减灾增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科学部署下,全市上下不等不靠,团结一心,奋力抗旱,采取了各种综合农技措施以保促增,把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能保一亩保一亩、能保一块保一块、能保一垄保一垄、能多打一斤保一斤。抗旱中,我市重点确保了口粮田、种子田、水田、高效经济作物田和科技示范田。今年种植的62万亩水稻力争较上年增收1.08亿元。

  与旱魔较量中,广大农民以政府为坚强后盾,对有抢救价值的地块,打机井,勤灌秧,防虫害,拿大草,中耕保墒,科学施肥,人工促早熟,确保农作物安全成熟。杂粮、薯类及秋菜等作物通过加强后期田间管理等措施力争实现增收1.1亿元。对绝收的玉米,组织农民及时进行青贮,用于发展畜牧生产,实现过腹增值。

  8月份,市委、市政府迅速统一思想,把工作重心由前期抗旱转移到减灾增收上来。全市上下消除了减产定型的悲观情绪和“坐、等、靠”的消极思想,按照“能保则保、能抗则抗、能救则救”和“以畜补农、以副补农、以劳补农”的思路,科学合理制定措施,多方引导农民抗灾自救,多渠道创收和增收。

  发展养殖业“以畜养农”。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扶持生猪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和生猪市场价格走高的有利契机,把生猪养殖、畜牧业发展作为抗灾增收的一项具体举措来抓,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的生猪产业推进组,强力推进。

  市里专门制定了生猪发展的优惠政策,金融、财政、发改委、农业开发、再就业、扶贫、物价、商务局等部门资金捆绑使用;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重点向重灾区投放;对现有种猪场新补栏母猪经市畜牧和财政部门认定后,协调哈商行每头给予1000元贷款,市财政给予半年期贴息;对发展生猪养殖生产的受灾农户,农村信用社每头给予500元贷款用于购买仔猪,市财政每头补助50元,县、区、乡财政每头也给予相同补助。

  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生产的标准化建设。通过资金、政策扶持和畜牧技术服务提高生产水平,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养殖,逐步形成专业化程度高、覆盖面积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生猪养殖群体,实现优良品种饲养、品牌化销售,增加生猪及其产品附加值。

  发挥各养猪协会作用,邀请专家分门别类对养猪户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养殖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畅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保证加工企业和养猪户们的利益,让养殖户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在抓好生猪生产的同时,扩大奶牛、肉牛、绒山羊、鸡、鹅等传统养殖业优势,努力实现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实行内转外移,寻找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全市各级政府与本地企业、乡镇企业运作对接,组织召开各类劳务大集,搭建农民转移就业平台,引导受灾区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力度,发挥各县区在北京、山东、江浙劳转服务站的作用,为广大灾民提供就业信息,寻找就业岗位,组织农村富余劳力走出家门,通过打工、务工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将在年初计划的基础上增加1.05万人,全市劳务收入指标将在年初计划基础上增加3450万元,其中有组织输出要达到80%以上。

作者: 杨军 杨世光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