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重庆市两名高考落榜考生,分别考了279分、268分,却在短短半个月分别收到56份、30份“录取通知书”。(相关报道见A11版)
按照常理,对于高考落榜生而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同学们接连收到一封来信,而自己却与这样一封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信笺无缘,这封信的名称叫做“录取通知书”。不过,这样一幅“落榜生”暗自神伤的图景恐怕即将绝迹了,如今的高考落榜生,尽管可能与名牌大学、公立本科无缘,但曾经被所有高考学子们奉为“圣物”,并在高考之后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翘首企盼的“通知书”,如今却不再是什么珍贵稀缺之物。君不见,当这位落榜考生居然收获了多达56封“录取通知书”时,恐怕倒是要让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上榜生”们也要心生艳羡吧。
不过,如果就此得出“落榜生幸福时代到来”的结论,恐怕未免太过乐观。表面看来,落榜生似乎不仅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并且还有着连“上榜生”都不具备的众里挑一的选择机会,但是,这些伸向“落榜生”的“录取”橄榄枝,显然并非免费午餐,相反,当“通知书”来得如此轻易,甚至如此热情,倒是不免令人生疑。
事实上,这些纷至沓来的“通知书”,显然并非来自得到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府,这些正规院校的招生名额,当然都被纳入规范的招生程序中,落榜生显然无缘上榜,从这个意义上说,向落榜生伸出橄榄枝的“高校”的身份与资质首先就需要质疑,可能有人会说,尽管这些院校可能并非公认,甚至资质也确成问题,但是,对于落榜生而言,多一个选择终归不是什么坏事,更何况,大学的资质恐怕也很难由行政化的审批来认定。不过,当拥有资质的公办高校尚存在诸如高收费、低教学的产业化、商业化诉求,甚至这些院校的毕业生都难以保证质量,并面临严峻的“毕业难就业”窘境时,连资质都没有的自封“高校”当然更是难逃“招生敛财”之嫌疑。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获得“通知书”大丰收的落榜生们,却要遭遇数年的“敛财劫”和随后的“就业难”时,谁又能说,此时此刻看似无比幸运的“通知书”大丰收究竟是福兮还是祸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