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导入
炎炎夏日里,四川省首批“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招聘计划正火热开展。按计划,全省今年将选聘6000名大学生,2008年、2009年各选聘1.2万名。同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将于今年起纳入四川省“十一五”人才工作总体规划。
大学生服务社区一直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近10年来,四川省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统计显示,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
村(社区)大学生为何持续流失,不能走远?基层为何留不住人?其中原因亟待探究。
现状素描
8月8日下午,成华区将区内社区工作的大学生集合起来开会,宣讲一些新的政策。区上一共98名大学生,17名缺席。“肯定他们都走了。”到场的大学生打趣说。
“听说锦江区又有一个走了”、“青羊区那边也有”……通过网络和电话等各个途径传来的信息,成为大学生们的谈资。
2005年,成都市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批543名大学生志愿者赴乡镇农村。去年,成都市又选拔1848名学生志愿者赴农村基层锻炼服务。这群下到基层的2391名大学生们,现状究竟如何?
我学会了跟人打交道
罗玮,女,成华区双林中横路社区主任助理,四川农业大学毕业
双林中横路社区,因为以前的居委会办公室正在改建,临时居委会搬到了双林南支路13号。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居委会工作人员各自忙着,社区主任助理罗玮正在接待一位前来填表的退伍军人。
皮肤白净、长发微卷,穿一件背心和牛仔裤。在挤了一堆人的办公室里,罗玮很是醒目。
2006年7月,成华区公开招募了98名大学生,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罗玮便是其中一员。起初,罗玮想找一个与自己所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但从2月份实习一直到毕业,她都没有碰到满意的工作。“要么工资太少,要么工作地点在外地。”那几个月,她频频出入于成都的各大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中心。
7月份,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罗玮在四川人事考试网上见到“成华区拟招‘一村(社区)大学生’公告”,她激动地点击进入后才发现招聘的并不是公务员,而是志愿者。开始她并不打算去,最后在父亲的劝说下,还是去报了名。“因为我刚毕业,没有经验。爸爸跟社区接触比较多,说社区的人形形色色,很锻炼人。”
在应聘双林中横路社区主任助理的5个人里面,罗玮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顺利被录用。待遇是每月800元的补贴。
去年9月1日报到至今,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罗玮没有专职负责某一项工作。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属于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帮忙。罗玮先后做过劳动保障、资料录入、入户调查、处理过纠纷,杂七杂八的事情虽多,但让罗玮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她还是说不上来。
“不过我知道了怎么跟人说话,这是得到的最起码的锻炼。”罗玮说。她的总结与她所在社区书记付瑜康的观点一致。付书记一直认为,像罗玮这样的年轻人,虽然生活在社区,实际上对社区却相当陌生。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最基层的部分,可以很好的锻炼人,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等等。“比如一个人在你面前歇斯底里的时候,你知道怎样去处理。”
说起平日里的相处,付瑜康笑着说:“我们好像多了一个女儿。”她形容,社区本来是一个大家庭,罗玮的到来,让这个家庭更加温馨。每个家庭成员都希望这个“女儿”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得到很好的锻炼。“就算她以后到其他地方发展,她永远都是我们社区的女儿。”
有利于将来考公务员
徐振科,男,成华区望平社区,成都理工大学毕业
从办公室里出来见记者,徐振科有些怯生生的。他戴着眼镜,胖乎乎的外表看来很有亲切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社区书记也坐在记者旁边,他说话有些紧张。“如果我说得不好,你就去掉。”这句话,他对记者说了两次。
26岁的徐振科来到成华区望平社区也快一年了。2004年,他从成都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一年,2006年回到学校准备进修研究生课程时,看到了社区招聘的通知。“还是我妈妈看到的,她觉得我可以来试试。”他说,其实自己当时也不知道到社区可以干什么,只是抱着锻炼一下的心态,当然也是看中了这个渠道,有利于自己将来考公务员。
徐振科现在是社区工作服务站副站长,主要负责劳动保障。近1年的工作下来,他认为社区工作还是很有干头,为居民服务感觉很充实。徐振科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6点,他觉得自己所做的劳动保障工作有点繁重。“这次村官的待遇提高了,我们也属于第一批,是开拓者,为什么待遇不能一样?”徐振科觉得,自己没有社保,只有商业保险,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青羊区和锦江区都有呢。”
“这一次去开会,90多个人,已经走了10多个,为什么?我不知道,也不好说,起码现在我自己心态相对还是比较平稳。”
社区大学生留言板
肖岚(经华路社区):由于工作的疏忽,在发放区人大换届选举选民证的时候,我漏发了一户选民证。书记得知后告诉我,换届选举是关系每个选民民主权利的大事,你的小失误对于选民来说却不是小事。随后我亲自登门道歉并补发了选民证。由于及时补救,我的疏忽并没有造成什么重大损失,但“社区工作无小事”这一观念却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于俊(万年场社区):要想很好适应和完成社区工作,就必须把心态摆正,位置放低,我是一个志愿者,是来社区服务的,是来奉献的,而不是来索取和提要求的。
内心独白
先为生存后为梦想
8月12日,全省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报名工作正式开始,各地考生报名很是踊跃。截至13日中午,报名人数已达9400多人。
8月8日下午,锦江区人才交流中心报名点,几分钟的时间内,记者陆续看到一些人前来报名。工作人员说,人数没有统计,但是肯定不少。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邓柯是今年报名的其中一个。他两天前从朋友那里知道了这个信息,抱着在政府部门工作有前景也稳定的心态,虽然连社区做什么都不知道,他还是决定报名。其实邓柯是有梦想的,同时他也比较现实:现在工作不好找,大学毕业生太多了,要先为生存,才有梦想。
身边的朋友,报名的人不是很多,“工资确实有些低了,一个月600元。很多人都不愿意。”但这不是邓柯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只要工作得开心,工资少一点也无所谓。之所以选择来社区锻炼,是因为社区的发展空间比较大。“现在的社区建设有些落后了,我要把我在的社区建设成最好、最人性化的社区。”这是邓柯的目标。
“四川在村(社区)工作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以上。”当记者说出这个信息的时候,邓柯有些吃惊,不过他又表示:“这可能是自己心态的问题吧,承受不了压力只有选择离去。”社区工作究竟要做些什么,邓柯不清楚,但他知道:“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是没办法逃避的———但目光应该要放长远一点,我肯定能融入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