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如何让复读班"禁令"成为一项惠民政策?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16 10:27:06

  2007年8月4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武汉召开的落实中职国家资助政策及2007年招生任务中部片区座谈会上说,从明年起,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你上网用百度搜索“禁办复读班”,就会出来7万多篇相关文章———

  只要细细阅读网上文章,就会发现,大部分有识之士还是支持周济部长“禁令”的。只不过他们更多地希望在实施禁令之前的一年时间内,教育部能出台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时,也使复读生的正当需求和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让禁令成为一项真正惠民的政策。

  禁办公办复读班:初衷是保障教育公平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公办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复读的现象有增加的趋势,使本来已经短缺的高中教育资源更趋紧张,也影响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通知强调,“为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

  可见,早在5年前,教育部就已经发出了“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的禁令,而且开出了当年秋季予以实施的时间表。可是令行而禁不止。这次周济部长的讲话,再次重申了这一禁令,补充的理由是: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

  北京某公办学校教师朱洵对禁令持支持态度。他告诉记者,复读班针对高考的目的性太强,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而基础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公办复读班的存在,变相鼓励应届生走上复读的道路,拉长了学制,浪费了资源,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在部门利益和升学率的驱使下,公办学校会越来越倾向占用公用资源办复读班,这种“损公肥私”的做法会加重恶性循环。他强调,让应届生和多学一年甚至多学几年的往届生竞争,本身就是对应届生的不公平。因此,禁止公办学校办复读班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保障措施。

  河南濮阳网友xinhua_1972说:“正因为有复读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有经验的好教师都留在了复读班。本应享受好师资的学生,不得不被没经验的老师带,以致考不上好大学,甚至考不上大学,下一年再复读,形成恶性循环。”

  一武汉网友直言:“高三复读班占用了高中的公用资源,这使本来可以多招收新生的学校减少了招生。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以公肥私。拿国家资源,满足少部分人的经济欲望。”

  对青年教育工作有一定研究的舒时光先生认为,目前由于我国的国情,还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充分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该保证作为高考主体的应届生的公平。作为复读生,已经享受过一次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占有是对应届生的不公。

  不过舒时光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对贫困地区也同样取消公办复读班,就会使一些贫困学子无力承受民办复读班的高额费用,他们将何去何从?舒时光提出禁令能否分地域、分步骤进行,同时加强管理,最终达到完全禁止的目的。

  为此记者走访了法律界人士孔建华先生,询问禁令分步实施的办法是否可行。孔建华先生明确表示不赞成这种办法。他说,贫困的问题不能单靠教育来解决,国家还有更多的相关政策来帮助贫困地区走上富裕道路。如果禁令分地域分步骤进行,那么决策和监管的成本都会很高,而且可能造成更大的不公。比如有“门道”的人会更多地占用公办复读班资源,也可能出现“复读移民”。孔建华认为,在暂时无力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高考一考定终生制度的情况下,每个人享有三年的公用高中资源,是相对公平的。即使在贫困地区,公办复读班也是占用了本属贫困应届生的教育资源,也是对应届生的不公。

  堵塞不如开导:为复读生搭建好复读平台

  然而对禁令持批评态度者大有人在。核心观点是:禁令之后,复读生该何去何从?公办学校办复读班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有很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拉动。如果实施禁令之后,这一社会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还可能出现禁而不止的情况,这项初衷很好的政策也难以达到惠民的效果。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高考复读生呈逐年增加趋势。今年北京高考复读生达2万人,比去年增加大约4000人左右;广东省的复读生约有5万多人;湖北省达8万多人。全国累计起来,复读生总数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新华网刊登石敬涛撰写的《“禁办复读班”,一条值得商榷的禁令》一文中说,公办高中办复读班,的确是在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也确实不利于教育公平。但是,如果以“公平”的名义禁办复读班,那就可能会因“禁办”而堵死了一些落榜生和社会人员“复读”的自由与权利,就会在追求所谓“公平”的同时,形成新的不公,甚至会导致对正义的放弃与丧失。公共管理部门这种以一刀切的强硬姿态,在“禁办”的同时,并没有给“应届生”以外的高考考生,提供一个和应届生同样“公平”的复读平台和渠道,只是冷漠地将与“应届生”具有同等权利参加高考的“往届生”推向社会,从而导致用一种新的不公为代价来实现所谓新的“公平”。这种摁下葫芦起来瓢的公共治理思维,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文章说,如果说在城市,复读生还有民办学校等“次优选择”,那么在一些农村或教育落后地区,除了公办高中,则几乎没有其它教育资源。因此,这种“禁令”对这些“往届生”而言,或许就意味着彻底失去再次高考的机会。而这种机会的丧失,从某种程度看,甚至是比挤占教育资源的“不公”显得更为严重,而这显然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石敬涛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和思路,就是在禁办的同时,应该给应届生以外的高考考生提供一个和应届生同样“公平”的复读平台和渠道。

  人们知道,禁办之后,复读生唯一的选择是上民办学校办的复读班。北京一所民办高考补习班的负责人就表示,今年招生情况不错,如果明年公办学校不办复读班了,这将使一大批高分复读考生生源流向民办,成为民办学校发展的好机会。

  但是民办学校所办的复读班鱼龙混杂,除了这一条途径之外,有没有新的渠道可供选择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下达禁令的同时,应当有所创新,在“为复读生搭建好的复读平台和渠道”上多下些功夫。堵塞不如开导。只“禁”不“通”不是明智之举。来自某中部省份贫困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办高中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该县的实际情况:前年,学校按照省里禁办的规定,曾经把复读班分出去,交给培训机构去办。但是为了对复读生负责,保证教育质量,学校还是抽调了公办学校的一些优秀老师去参与教学。但结果却是,培训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大量招收分数低却愿意交钱的学生,而一部分平时成绩较好、只是考试失常但家庭贫困的学生却因交不起高额复读费而无校可读,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于是,这两年他所在的公办学校继续办复读班,以满足复读生和家长的需求。他说,这种情况在他们地区不是个别现象。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和民办教育机构行为不规范、没有长远意识、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

  来自湖北的一位从事教育的袁老师认为,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民办机构不仅要予以扶持,对贫困学子予以帮助,还必须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监管和引导,以保证民办教育机构的复读班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发放许可证上。

  以人为本:对复读生要分类引导

  在当今中国,加强对复读生现象的研究和引导,已经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舆论以及考生家长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第一,选择复读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特别应该尊重其中一部分人想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无论是社会、学校、学生家长,都应该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宏观的政策指导和微观的社会服务。不仅要“堵塞”,而且要“疏导”,“疏导”重于“堵塞”。

  第二,有些考生适合于复读,他们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付出不懈的努力;而有些考生却不一定适合于复读,他们不一定要在某些社会舆论或家长重压之下走复读之路,白白浪费青春和时日。记者了解到,在某贫困县一所中学里,曾经有一位校工被同学们戏称为“抗战勇士”,因为他高考考了八年还没有考上。禁办公办复读班,也是国家对这些考生的一种政策导向吧。

  湖北考生佳佳(化名)今年考上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复读。原因很简单,就是面子上过不去。她坦白地告诉记者,看到同学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她不服气,想再努力一年。问她当时为什么报这个学校,她说,这样做是想让自己多一条退路。但是她没有想到,她考上了这所师范学院却最终放弃而选择复读,实际上就挤掉了一个想读这所师范学院学生的机会。

  对有些学生来说,上大学深造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之路千条万条,因为社会需要不同层面的人才,尤其需要为数众多的普通劳动者。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最新统计,在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在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8月4日在发布中职政策时表示,我国中职教育将依靠国家助学金体系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方式转向免费教育。从今秋开学,全国发放82亿元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1600万学生完成中职学业。这是一条多好的惠民政策啊!相信选择中职就读的人会逐渐增多。

  第三,对“高分复读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民日报在题为《“高分复读”有必要吗》的时评中指出,要不要复读,是考生的权利。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高分复读现象表明,在高考的基础上,一座新型的‘考高’独木桥正在悄然形成”。多花一年时间,就意味着多花一年学费,多承受一次考试的压力。但很多高分考生和家长在评估风险、权衡利弊后得出结论: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付出再多也值!

  该文分析认为,从就业角度看,名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会比普通院校更容易吸引一些用人单位的眼球。但成功和成才,最终要看有没有真本事,而不是头上顶着的那块金字招牌。在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时,一些地方类似高级“蓝领”这样的技能型人才却往往高薪难求。足见,是不是人才,实践才有最终的发言权。

  “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复读,她可以走进梦想中的清华、北大。如果你恨她就送她去复读,她可能比上一次摔得还要惨。复读班带走了我的青春和朋友。”这是一位高考高分复读生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同样也是许多高分考生复读生活的真实写照。“高分复读”,有必要吗?这个问题还是要认真思考,反复权衡。

  相关链接

  来自中新网的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1010万名,其中复读生有近300万,接近总人数的30%。而今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招生计划才567万,平均录取率不足60%。这意味着超过40%的落榜者可能加入复读大军,除此之外,高分复读生、主动落榜生……这群已经具备高考经验、读了四年甚至五年高中课程的考生以愈挫愈勇之势分食着高考这块蛋糕,这对应届生意味着什么?这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