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那山 那水 那情怀——记双洁垃圾处理中心党支部书记、经理侯国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10 13:36:38

  (一)

  红的花,绿的草,高的树,矮的棵,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把一山又一山装点得婀娜多姿;那还没有饱满的榛子缀在路边的榛子树上,让路人伸手可得;水中的凉亭、木头桥,走起来还有点微颤,让人一下想到了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中的小木桥;吸一下鼻,尽是泥土和青草的芳香。

  鱼儿在水中游,鸡鸭鹅狗猪在圈中叫,玉米黄豆、茄子辣椒比着个地生长,各种果树还稚嫩得弱不禁风,但却格外的惹人喜爱。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回首望着那山,那水,那亭,那桥,还有那只有农家才有的圈舍和农家小地,仿佛置身在了一个世外桃源。

  也许你也去过类似这样的地方,也许你会说,那就是一个农家山庄吧!

  其实,你只说对了一半。它不但是一个山庄,它更是一家工作单位,它的名字是——双洁垃圾处理中心。而且它还不是一般的垃圾处理中心,它是一个除垃圾填埋以外的集种植、养殖、运输、旅游及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具有山庄韵味的垃圾处理场。也许你会诧异:垃圾处理场还能变成山庄?

  是啊,当记者听说这“离奇”的故事时,也觉得诧异。但当迈进双洁垃圾处理中心,走在那蜿蜒的山间小路上,看着那生机盎然的植物、清澈的湖水和那水中跳跃的鱼儿,真的是让人难以分辨,这里究竟是垃圾处理中心还是旅游山庄?再次见到侯国安是他任双洁垃圾处理中心党支部书记、经理三年之后的今年的一个夏日,也许是工作的劳累,也许是山风和太阳的吹拂,让原本像书生一样的侯国安变得黝黑;脚穿农田鞋,身穿迷彩服,不伦不类的打扮,看上去像一个十足的老农;清晰可见的白发和眼角与额头黑白相间的皱纹,让人感觉他老了许多。但一种幸福与充满希望的笑容却挂在了他的脸上。

  把本应是肮脏污秽的垃圾场变成秀美山庄的就是侯国安。

  认识侯国安是在17年前了,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喜爱文学创作,如果说哪首诗是他写的,并不奇怪,但说他来建垃圾处理场,并把垃圾场建成了山庄一样的景致,还真有点意外。但在意外的背后也能够感受到他所付出的艰辛。

  “别看这里是垃圾处理场,但在环卫处领导的支持下,经过我们全体职工的建设,这里已不仅仅是垃圾处理场了,这里能钓鱼、能采果,这里有我们自己的蔬菜园、果树园、养殖园。”侯国安高兴地介绍着。

  有人这样评价侯国安的这三年:他与他的一帮人用“南泥湾”精神建设了双洁垃圾处理中心。

  是的,侯国安及他的一班人用自己的双手、用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执着不懈的追求,建设了垃圾处理场今天这让人难以置信的一份“离奇”:平整山路、围网维护6公里;铺土方、过火矸8000余立方米;垃圾盖土方4000多立方米;平整办公室前后场地3000多立方米,节约资金7万元。扩建水库1万立方米,投放鱼苗10万尾;开垦荒地4垧,种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养狗、猪、鸡、鸭、兔、鹅等400余头(只);种植树木3万余株,盖4座凉亭、1座水中桥,种了150米草坪2条,修建花池21个,铺设道板砖200多延长米,把想象中应是脏臭的垃圾场变成了能旅游的田园山庄。

  为了这些,三年来,他带领全体员工献工献时2000余个;三年来,他和全体职工就没休过一个像样的双休日。

  他依稀还记得他刚来双洁垃圾处理中心时的景象。

  双洁垃圾处理中心处于四方台区四新村北侧的梨花盖子沟里,三面环山,大大小小的山峦有十几座。2004年9月,双洁垃圾处理中心一期工程结束后,侯国安受上级委任来到了垃圾处理中心。那时的垃圾处理中心除了垃圾填埋大坑、简陋的办公室外,剩下的就是满山的树木、野草和施工留下的废砖废瓦废树桩了。除每天送来一车车的垃圾外,能聆听到的也只有树木和野草凋零的声音了。

  侯国安面对这片土地,心中燃烧着希望。

  因为市委、市政府要还百姓一片蓝天、一汪碧水、一方净土,要建生态平安和谐双鸭山,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在市领导对垃圾处理中心的工作要“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指示精神下,侯国安面对基础工作薄弱、资金短缺的双洁垃圾处理中心,制定出了整体发展规划: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滚动式发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具规模。他大胆改革,把事业单位进行了企业化管理,依托山体资源的优势,做起了绿色家园的大文章。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带领着26名员工建设起了双洁垃圾处理中心。

  (二)

  原有的那条路,是车走的多了才形成的路,坑坑洼洼。

  侯国安,这个曾常常握笔写字的人,这时扛起了铁锹,修起了路。

  没有石头,他带领员工们上山去拣,再一块块的搬到山下。推土机过不去的地方就上人,一锹一锹的挖、一块一块石头地垫。手磨出了血泡,贴上创可贴接着干;脚砸得没了趾盖,裹上纱布还是干。风中,他和员工们就是个土人;雨中,就是个水人。三个月的时间,在这群非专业建设者的手中,一条环绕双洁垃圾处理中心85公顷面积长6公里的环路变成了沙石路。原本就是两山中间的一个低洼地,在侯国安大胆的设想下,这群“建设者”硬是把它变成了一个7米深近1万余平方米的人工水库。

  每一名职工都不会忘记那段艰苦的日子,侯国安更不会忘记。

  记得那是在挖水库的时候,推土机陷在了淤泥里,怎么也弄不出来。侯国安急了,挽了挽裤脚就跳到了淤泥里,用手抠起了淤泥,同志们的热情也被带动了起来,纷纷跳下去跟着抠。找扳子的,找链条的,整整7天的时间,侯国安带领员工们硬是用手借助链条把推土机拽了上来。

  推土机使不上劲了,侯国安就带领员工们开始用铁锹挖水库。为了方便干活,侯国安和一些男同志就穿着大裤衩光着脚丫子站在淤泥里挖。同志们的脸晒出了泡,脚磕出了血,可没有一个退缩的,因为他们的经理也同样和他们一起战斗着。同志们都说:“经理,你去歇歇吧,怎么的你也是50岁的人了,哪能跟我们年青人比呢。”可侯国安没有休息的时候。记得就是挖水库时,有一雇工干了几天就走了,“给多少钱都不干了,遭不起这罪。”用锹挖水库,没听说的事,在侯国安这都听说了。可侯国安就硬是把这没有过的事、这遭罪的活拿了下来。

  一个夏天,他们扩建水库1万平方米;一个夏天,他们不知道被晒掉了几层皮,磕出了多少处伤,那留下的汗水就更不必提。有了水库还不行,还要再给它添点景致。侯国安又想出了点子,在水中建凉亭、建小桥。一切用料都是开山路、建填埋场后废弃的树桩子,大家一点一点地抠出来再用绳子拽回来。

  那时,梨花盖子沟里到处都回荡着侯国安他们的号子声。

  那亭子还真有亭子的味道,有角有棱有柱有诗词;桥也有着古朴的味道,虽然有点晃,但它却是侯国安的骄傲。

  “你们也不是专业的建筑人员,这水中的亭子和桥是怎么建的啊?”

  侯国安笑了,“站在水里打桩啊,一点点的就建起来了。”侯国安说:“有时我也觉得很神奇,我们没一个懂建筑的,但这亭子、桥,还有一些房子的的确确就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建了起来,这应该感谢我们的这支队伍,是大家的团结一心才有了垃圾处理场今天的模样。”

  一位朋友逗着侯国安:“侯哥啊,你都可以带着员工出去搞工程了。”

  是啊,三年的时间,让侯国安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建设者。

  双洁垃圾处理中心一名员工说,“我从来没想到过垃圾处理场能变成今天的这个模样,但这个模样也是来之不易的,自从我来到这后,就不知道我们应该是几点下班,天不黑我们不走,而我们走了,我们的主任还在山上转悠着。”双洁垃圾处理中心下班的时间是每天晚上的6点钟,而侯国安更是来的早走的晚,他心中所想就是如何建设垃圾场,如何将垃圾场建成现代、洁净的垃圾场。

  他的妻子说,“自从侯国安来到垃圾场后,他的心里就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了,就再也没管过家里的事,每天摸不着他的影,就连星期礼拜也见不着他的人,跟我说的最多的也是那垃圾、那山、那水,还有他的那支队伍。”

  那山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的付出,那一草一木也都成了他的挚爱。

  (三)

  就在记者采访的那个星期六,正好有一群人在水库前垂钓,抛竿、拽竿,好不惬意,虽然钓上来的鱼不多也不大,但垂钓者的脸上却也满是笑容。

  “这是垃圾场,你们在这钓鱼什么心情啊?”

  “虽说这是垃圾场,可你看这像垃圾场吗?你看到这里的蚊蝇或闻到刺鼻的气味了吗?就连野生的鸟类都来这里栖息了,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说话间,一对野鸭子扑棱扑棱地飞了起来,似乎在验证着他的话语。

  是啊,双洁垃圾处理中心的垃圾填埋是经过高科技无害化处理的,是无污染的,各种野生的鸟类也没有因为垃圾处理场的建设而离开,那满山的树木也依旧郁郁葱葱。还有那种植的果树、柴穗槐、丁香,竞相生长着,点缀了双洁垃圾处理中心,也点缀了那山,那水,那人。

  侯国安说:“我们还要建更大的果树园,种上葡萄、苹果、梨,再加上种植的青菜、玉米、黄豆,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园,等到对外开放旅游的时候,游客们就可以自己去地里采摘。再扩大现有的养殖园,把鸡鸭鹅狗的养殖数量加大。水里有鱼、树上有果、地里有菜,到那时候,来到这里的人们就完全可以吃上绿色食品了,再加上山上的自然风光,这里就是一个旅游的胜地了。”

  谈及未来,侯国安充满了信心。他要在那里建餐饮、建“别墅”,还要建一个山野菜加工厂,把垃圾处理中心创办成集垃圾再生、旅游度假、庄园风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一种幸福荡漾在侯国安那黝黑而消瘦的脸上。

  侯国安现在可以幸福地笑了,因为在他的带领下,那本应是肮脏污秽、臭气熏天的垃圾处理场变成了如今这秀美的田园山庄。

  侯国安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的集体中,有着一种精神,那种精神是胜天的。为了城市的洁净、为了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的品牌,再多一点这样的精神他也不觉得苦。

  如今,侯国安已经深深地爱上这个事业,他每天倾听着梨花盖子沟的欢快林风,品味着山雀昆蝉的叽啾之声,举目远望星罗棋布的大小山峦,遥想着梨花盖子沟火红而热烈的明天。

  这就是侯国安和他传奇的故事。

作者: 郭凌霄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