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招收复读生。日前,教育部部长周济称,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这一声禁令,也许,就把明年庞大的复读大军,引向了另一条人生通道。
(据8月6日《新京报》)
一纸禁令真的就能有效遏制住公办学校办复读班现象吗?对此,我们显然难以乐观。比如,不让在公办学校办,那就到校外去,重新注册个机构,或者与民间办学机构搞“联合办学”。毕竟,公办学校最诱人的,还是师资力量与教研成果,只要盘活这些资源,就不怕教育部的禁令不被“架空”。
事实上,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就强调:“各地公办高中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然而,这么多年过来了,公办学校的“复读经济”盘子却越做越大。说到底,都是教育体制积弊下派生出的种种不公现象。
衍生复读生问题的制度根源有,“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高考制度;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公众需要;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跟不上现实需求等。从这个意义看,教育部叫停公办学校办复读班,实际上就是在整体环境不公平背景下的局部纠偏,这样的做法,最终产生的,也只能是一种公平假象。这样的政策,就是以牺牲复读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为代价的,显然有悖于教育平等的原则。
长久以来,对于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我们总是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错把局部不公当成整体制度不公的替罪羊。就复读班问题之所以禁而不绝,归根结底,还是落点偏离教育体制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