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过风起云涌时代的儿童剧,今天无疑呈现出疲软的势态。
首先,剧目稀少是最显而易见的掣肘之弊。对于一门艺术的发展来说,如果缺乏量的积累,则容易导致精品的缺失。今年,中国话剧的百年庆典乘春风而来。在众多如火展演的剧目中,儿童剧却不甚活跃。
儿童剧稀缺与创作人手长期不足有关。2004年某儿童剧院以20万元重金征集剧本已能说明问题。目前,全国儿童剧的专业作家屈指可数,这种状况更是令人诧异。
其实每年从专业院校毕业的戏剧创作人员不乏其数,加上社会上的创作者,人数相当可观。但儿童剧创作待遇不高,所以毕业生中很少有人选择从事儿童剧工作,而那些已经从事该工作的人中也有不少跳槽。当这些人纷纷涌向收益颇丰的影视“香饽饽”时,仍从事儿童剧工作的人也多半有所心动,在创作上缺乏积极性。
其次,不仅剧目数量低落不振,已有剧目的市场也不景气。许多儿童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演出关口,却迎面撞上了卖票难的问题,有的只好请学校包场来“圆场”。
儿童剧的市场问题与其运作模式的不成熟有关,体现为剧目制作人员缺少对儿童剧市场特质的分析。儿童剧市场不仅面向儿童,同样也应该面向成人。目前的儿童剧往往只注重儿童观众,忽视了成人观众。其不成熟性也体现为缺乏良好的市场培育。在一出儿童剧上演前,很少有人知道演出消息,更别说感兴趣的人有多少了。好剧也怕巷子深,票房状况可想而知。此外,过度的商业包装也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与有些剧目缺少宣传相反,一些剧目又过于注重宣传而忽略了对作品品质的塑造,让人容易被各种优惠蔽目,淡忘儿童剧应有的审美内涵。
与此同时,“教化先行”这一创作理念在儿童剧与观众之间树起了一道屏障。很多人一听儿童剧就以为是“坏孩子”改造成为好少年之类的故事。儿童剧的教育功能,不能通过套路化的说教来实现,而是需要一个精彩的故事将台下的观众打动。儿童剧的教育功能应该首先通过儿童的兴趣和娱乐来实现。传达自由与爱,播撒快乐天性的种子……儿童剧承载着对少儿的美育与塑造。对此,我们不妨借鉴外国一些优秀剧目,如前不久来上海演出的法国音乐剧《小王子》,它有教育的成分,但通过自由的想象和对儿童日常情感的挖掘,使整出戏灵动轻快、别具一格。
儿童剧现状并不乐观,但不意味着它缺乏发展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看戏渐从“小众奢侈消费”中脱离出来,儿童剧市场也在相应地扩展。我国儿童人数约为3.6亿,这个数字意味着儿童剧市场的发展潜力。而活跃的创作局面不是等来的。创作者要投入热情,真正了解少年儿童的需要,避免说教,用心创作出优秀剧目。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给创作者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我们期待,儿童剧的辉煌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