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青少年团伙犯罪案告诫家长:
法官分析青少年犯罪特点
不少孩子在学校都规规矩矩,但短暂离开学校和父母的约束,就玩起“刺激的游戏”犯了罪。
孩子学习压力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逆反心理。一旦有机会放松一下,就容易走极端。
网络发达,孩子完全可以避开父母和老师,结交一些不知底细的陌生朋友,私底下做一些家长老师都不知道的事儿。往往在这时候,他们都觉得很好玩,还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而这些陌生朋友中,就有不少是带领和胁迫孩子犯罪的坏人。
日前,在沈河区法院少年法庭,14名年轻的被告人因抢劫、盗窃等罪受审。他们当中有6人未成年,3人不满16周岁,甚至有的还是在校学生。令人震撼的是,在这些正处求学年龄的青少年身边,他们的父亲、母亲甚至白发苍苍的外祖父在“陪审”,当代理人。
哪位父母愿意把孩子养大而得到这样的“回报”?法庭上,旁听的家长们眼神里流露出无奈和自责,悔恨自己平时对孩子关心不够,管教不严。办案法官对这些少年犯的犯罪轨迹进行的分析,或许会对学生家长们带来一些启示。
团伙偷抢
累累罪行多是少年所为
在2005年、2006年,沈阳部分城区的烟店、食杂店和网吧,夜间经常出现一伙青少年的身影。他们或盗窃,或抢劫,甚而暴力行凶。这较具规模的犯罪团伙的罪行,从卷宗中摘取发生在2006年的几起案子,就能略见一斑——
2月24日14时许,郑某率领20多人闯进于洪区北陵乡包道村某网吧,挥舞棒子、砍刀,将被害人张某多处砍伤;
3月4日12时许,郑某指使小桥等四人,将一被害人堵在苏家屯区某网吧楼洞外,利用威胁、殴打等手段抢劫手机;
3月8日1时许,受郑某指使,晓立带领六人到和平区五经街某烟店撬开门,用菜刀将店主逼住,抢走各种香烟百余条和现金4000元(涉案总金额达1.3万元);
……
两年内,这个青少年犯罪团伙共作案51起,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万元。他们手段很残忍,被害人张某、王某都被砍成重伤。沈阳警方迅速将该犯罪团伙14名成员一一抓捕归案。但,令办案民警和审案法官惊诧的是,他们中有6人未成年,最小的才15岁(参与犯罪时仅13岁)。
细究原因
疏于管教孩子易受污染
郑某绰号“南哥”,被抓捕时24岁,是该团伙“老大”,也是苏家屯街头“一霸”,他是怎样将涉世不深的“小兄弟”拉入团伙的呢?细致分析,能找到三个原因——
-问题家庭缺少约束力
法官对这些青少年的家庭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发现除了像“南哥”这样的主犯外,多数犯罪参与者都是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
初次犯罪时刚15岁的小雨,自母亲去世后,父亲也不知去向,他只能跟随外祖父生活,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很早就辍学“流浪”社会。小玺、小明的父母都离异,自小缺少管教,很快就与一些社会朋友混在一起。当朋友找他们“干点事业”时,本就法制观念淡薄的少年就随“大溜”了。他们觉得,不去“对不起哥们”。-受到社会暴力胁迫
少年犯一旦加入犯罪团伙,因慑于“大哥”的暴力胁迫,想退出都不可能。2006年3月,阿风因受良心的谴责而想退伙。“南哥”再安排什么活儿,他也不去干了。另外几个小兄弟也有同样想法。
“南哥”一听阿风他们“不再给我抢钱了”,气急败坏,领着人用棍棒将阿风好好“修理”一顿。临走时,又给阿风派活儿:“我现在用钱,你们给我整去。”
这是典型的“杀鸡给猴看”。阿风和几位小兄弟刚要收住的罪恶脚步,不得不又迈出去。这些青少年上了“贼船”,就这样被“南哥”暴力控制着。
-网吧起“纽带作用”
本案14名青少年罪犯都迷恋网吧,甚至白天黑夜都泡在网吧里。在虚拟世界里,他们熟知暴力的场面,了解很多犯罪的手段,还能肆意甚至疯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网络,他们“志同道合”地走到一起。一位资深警官心情沉重地告诉记者:“在我破获和了解的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有一半以上的跟网络有关。有偷网友的,有抢网友的,还有通过网络纠集成犯罪团伙的……”
法官提醒
好孩子学坏让人痛惜
本案还有一个细节引起记者的注意:在2005年11月28日晚,一个在校学生突然加入该犯罪团伙,跟着连续作案三起,先后盗窃批发部、礼品店和超市。少年法庭的法官告诉记者:此人叫阿强。
他因何参与犯罪?女法官吕淼说起原因,很痛惜:“这孩子看上去挺老实。审他时,我问他为什么犯罪。他说,那天晚上,自己从学校出来玩到很晚,回学校时宿舍已经关门了。他就到网吧将就一宿。阿风等人是在网上认识的朋友,要出去‘玩一玩’,问他去不去。心想‘呆着也是呆着’,他就参加了当晚的行动……唉,犯罪了,他还觉得挺刺激呢,结果好好的学也上不成了。”
在校学生犯罪让人担忧。少年法庭庭长张雁说,由于多年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她了解很多令人痛惜的故事。不少孩子在学校都规规矩矩的,但短暂离开学校和父母的约束,就玩起“刺激的游戏”,结果走上犯罪之路。
“很多孩子学习压力都很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逆反心理。一旦有机会放松一下,就容易走极端。尤其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他们完全可以避开父母和老师,结交一些不知底细的陌生朋友,私底下做一些家长老师都不知道的事儿。往往在这时候,他们都觉得很好玩,还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而这些陌生朋友中,就有不少是‘南哥’这样的人。这是好孩子也可能犯罪的原因。”
目前正处暑假时期,张燕提醒: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双亲家庭的家长,都要留心孩子的反常行为,尤其像早出晚归或夜不归宿这样的行为。“我不希望再出现像审理这起案子的情景,很多孩子的家长来‘陪审’。此情此景,我审案心里都难受!”(因此案涉及未成年人,文中除郑某外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