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会议决定,开除邹恒甫在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职务,将其人事档案移交北京大学人事部。随后,邹恒甫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声明,指责光华管理学院开除他,是学院院长张维迎的报复行为。此事一出,媒体哪里还按捺得住,一些手执快刀的时评家更是匆忙宣布,张维迎又让中国经济学界大丢其脸。
关于这一事件,学界有一些说法,比如“没庙的和尚骂有庙的和尚”等等,因为先后当了“院长”的钱颖一、田国强也都挨过骂。我曾到光华管理学院调查,走访了一些师生,他们告诉我,原因比媒体的种种揣度要简单得多,主要就是邹恒甫“过去几年很少到校上课”。也有光华之外的学者对我们讲,一个大学老师,总要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吧,拿了钱就要干事,否则总是羞于启齿的事情,但是现在,这样的人为什么成了公众眼里反潮流的英雄?
其实何止张维迎——其他主流经济学家们,也几乎是说一句就得被骂一次。
时下,骂经济学家确是一件时髦而且不用负责任的事。前一阶段发生黑砖窑事件,人们怒斥“洪洞县里无好人”,而在此之前,经济学家已经自嘲“经济学界无好人”了。在报上发表文章而遭遇痛骂的经济学家,已经可以开出一串很长的名单。最早的时候,我们还认为这其中有个人化的原因,比如张维迎是否在北大校改时得罪了太多人啊,比如某经济学家的一些做法是否确实有问题啊,比如某学者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啊,但是现在看来,痛骂经济学家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主流”无一幸免,甚至一切“精英”都在被痛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其深层原因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经济学家的历史贡献毋庸置疑。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从经济学家那里获得了好处却浑然不觉。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才是经济学。我们以为,经济学首先是一门让人富而不是让人穷的学问。穷开心、大呼隆,那不是经济学。由此我们便可以推及,经济学家应该在社会中扮演一种什么角色。纵观国内国外,既有学院派的经济学家,也有为政府工作的经济学家,更有专门为企业做咨询的经济学家,他们教人积累财富、配置资源,为某个利益集团或某种利益关系出谋划策甚至代言,并没有违反学术道德,更没有违反法律。而无论多么伟大的经济学家,其观点也未必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即便其主观愿望是这样的。对此,我们本不应过分苛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