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媒体形容为“政府将指针拨向了民生”。幸福的感觉过后,有识之士也在提醒:公平是民生的前提,幸福的指针应拨向多数人。
前段时间,有几句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两会”期间,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时,代表们心生共鸣、倍受鼓舞;另一个是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农民工子女表演的诗朗诵中“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的心里话,也让许多人的心灵受到震动。
“农民工子女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北京市海淀区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9月1日,海淀区将有4万名农民工子女走进公办学校,另外有1.2万名学生将在正规民办学校就读。几个月前,海淀区曾经历过关停部分打工子弟学校风波,这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去向成为当时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此期间,海淀区对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了设施改造,同时为正规打工子弟学校修建校舍,目前所有的校舍和师资都已准备就绪。
随着新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采取了有力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又有新的问题凸显出来: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初中即将毕业,完成义务教育后,他们该去哪里?据报道,目前有几种因素阻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初中后教育:一是城市高中一般不向外地户口人员开放,二是少数农民工子女有幸进入城市高中学习,也要交纳一大笔借读费。
笔者以为,一些农民工子女从小随父母进城,在城市接受了多年的教育,生活、学习习惯已经与城市接轨,要未成年的他们回到农村念高中可能会不适应;此外,幸福的指针不能仅仅拨向城里孩子,也不能止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中那些想在城里念书的“好苗子”没有理由被拒之于高中的门外,这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宗旨。当然,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进行系统调研、统筹规划,从制度、观念各个层面着手,同时考虑城市高中的承受能力,方能稳妥解决这个问题。
另据媒体报道,作为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北京市海淀区将实行“中学校际留学制度”,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薄弱中学优秀学生将被派往优质中学“留学”一段时间。笔者以为,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海淀区优质中学和薄弱中学联手互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尝试,将为薄弱学校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